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声知识在音乐上的应用1.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分析与题解在音乐演唱会上,合唱中“高音部”和“低音部”中的“高”和“低”是指音调,而引亢高歌中的高是响度,男高音和女低音是指音调.在乐器方面,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恩格斯文论中的“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历史观点”的概念,以及“典型环境”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关系。认为,在恩格斯的文论中,“典型人物”有两种,一种是“非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内涵是要有细节的真实、要有标示出一时代(或社会)区别于另一时代(或社会)并标示出“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现实生活关系特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展示“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3.
刘美芳 《河北教育》2009,(10):35-37
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因此,英语教学中的“留白”则是教育的新境界,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留白。  相似文献   

4.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艳 《文学教育(上)》2010,(20):132-133
一.现代汉语中的三种“罢了” (一)“罢了” 孙锡信(1999)认为,近代汉语中的“罢了”是“罢”和“了”的组合,“罢”和“了”本都是动词,意思是“完结”、“结束”,组合在一起,“罢了”仍是“结束”、“完了”的意思,常充当谓语。如:  相似文献   

6.
师爱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情感性存在,师爱的存在可以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师爱在内容上是“伦理之爱”,这是师爱的“体”;形式上则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之“用”: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以实现师爱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统一,人的意义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应用题”中的“题”是问题,“解决问题”中的“问题”也是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好问题”有怎样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说”本身就是思维的进一步加工,“说”数学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说”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本文就从“说”在例题呈现中的应用、“说”在新授中的应用、“说”在课堂小结中的应用、“说”在练习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想法。  相似文献   

9.
“扰”与”挠”告示牌中的“勿挠”应该写作“勿扰”。“扰”意为扰乱,干扰。在这里,指人们在森林中游玩时,不可打扰森林里的动物们的生活,不得伤害它们。而“挠”是一个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轻轻地抓”。常见词语有“抓耳挠腮”“挠痒痒”。难道这里的游客喜欢给动物“挠痒痒”?  相似文献   

10.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曹操的游仙诗是曹操借用游仙题材抒情写意,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上明显超越了秦汉游仙诗;诗中表达他对本然生命之获得充分满足的潜在渴望和建功立业、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渴求。曹操的游仙诗出之于艺术理性,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理性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2.
姜广振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44-46,57
由于魏晋玄学尤其是郭象玄学的影响,郭璞的游仙诗明显呈现三方面变化:以隐逸情结为主旨,超现实色彩日益削弱;浓郁的山水情怀,对山水诗的形成起到重大促进作用;诗中充满丰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伤自然之道的艳逸风格。  相似文献   

13.
曹植作为建安文坛的杰出作家,其诗、文都呈现出"慷慨悲凉"的建安之气,表文因"陈情"特征而尤为突出,从其表文可以明显地感受浓郁的情感,其主题取向也反映了其情感由积极用世向悲观失落转化的巨大落差。  相似文献   

14.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只有几首,但就游仙诗的创作领域来看,却是承前启后的。它上承秦汉乐府民歌和赋借虚幻世界以抒心志的创作传统,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虚幻世界的奇幻、瑰丽,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反映出诗人晚年的思想矛盾;向下则开启了曹丕、曹植、嵇康、阮籍、郭璞等人借游仙以述志的一代诗风。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无疑也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只有几首,但就游仙诗的创作领域来看,却是承前启后的。它上承秦汉乐府民歌和赋借虚幻世界以抒心志的创作传统,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虚幻世界的奇幻、瑰丽,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反映出诗人晚年的思想矛盾;向下则开启了曹丕、曹植、嵇康、阮籍、郭璞等人借游仙以述思的一代诗风。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无疑也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文中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玄学影响下的魏晋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变化,从而证明了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研究文学的理论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升登求仙而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即: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其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努力拓展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竖起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安时,以诗赠答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曹植赠答诗在情感、意境上较传统赠答诗有新开拓与创变,探析其诗歌表现的政治内涵与人生遭际,有助于获得对曹植诗歌特点和独特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