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质与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仍普遍存在。多年来,各地区开展了多种措施缩小校际差异,改善教育环境,促进良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内外负担明显减轻,教育重新回归到学校这个“主阵地”。限制校外学科培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供延时服务、教师轮岗等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但在“双减”的初期,这些做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双减”政策逐步深入的关键时期,应实施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配套措施,通过促进教育分配公平、提高师资水平、缩小校际差异等方式,不断巩固“双减”成果,使“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专递课堂”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优质均衡视域下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优质课程,回应了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目标。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发现,“专递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主讲教师的“替代效应”、外部资源的“挤出效应”以及教师技术恐惧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专递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建设的客观现实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外部数字化资源本土化、转变技术使用观念三条突破路径,以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的总结,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认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就是保证教育机会均衡前提下的教育质量提升.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远程培训以及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美英两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同之处是都将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美英两国的经验,本文提出了我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两基”人口得到全覆盖,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日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师资均衡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均衡发展取得了诸多伟大成就。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由“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我国仍面临涵养义务教育质量文化生态、精致化城乡教育资源积极差异配置、农村学校优质师资可达性以及农村学校信息化赋能教育等方面的多重挑战。为更好应对现实挑战,我国必须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要推进认知更新,涵养质量导向的教育生态;要体现积极差异,实施尊重多维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要打通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三个课堂”融入性应用模式;要坚持全员关注,建立增值教育评价的倒逼机制。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既是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测量工具对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在借鉴教育均衡评估、教育信息化评估等研究基础上构建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教育信息化投入均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均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均衡”和“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均衡”4项一级指标和24项二级指标。这些指标在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评估中的应用显示:该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评估结论对于现实情况具备一定的诊断性,可为后续建设提供较明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提升中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助作用成效显著。基于此,文章在阐述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信息技术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实践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更好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此,要秉持“共生”的发展理念,将“整体性发展”“差异性发展”“互补性发展”嵌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治理逻辑中,通过全方位、个性化和合作化的统筹协调,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终构建义务教育“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义务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得教育从传统“粉笔+黑板”的单一模式迈向网络数字化模式。甘肃省会宁县以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整省评估为契机,组织人员对全县“互联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专题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硬件建设、设备利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和设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鉴于此,可采取“统筹谋划,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义务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深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立足长远,构建新时代‘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新生态;加强监管,营造健康向上的绿色安全网络;发挥优势,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对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择校问题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教育从普及走向优质的一个绊脚石.近年来,为进一步遏制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合理、均衡、优质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措施.为从根本上遏制择校问题,应变教育行政的“制”为“导”;变学校管理的“等”为“引”;变学生家长的“择”为“向”.  相似文献   

10.
胡娇 《教育导刊》2011,(10):5-8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强调的是优质、均衡两个价值旨归,其价值追求本质上体现了实现教育公平、追求卓越的当今国际义务教育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储备、建构稳定社会的要求。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葆有理性地规避追求“优质均衡”过程中的认识、实践误区。  相似文献   

11.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教育立法的不完善和教师身份的法律冲突,导致越优质的学校拥有越多的优质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相当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方向迈进.明确和统一教师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地位,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等法律制度设计有利于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历经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两个阶段后,当下工作重心正向优质均衡阶段推进。国家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均衡发展战略确立了法理基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义务教育举公平之旗、走均衡之路的阶段目标和关键举措。国家通过“撤点并校”和“全面改薄”优化学校布局并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了“以县为主”和“转移支付”为核心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出“特岗计划”“国培项目”等举措助力教师队伍提质增量;以“集团办学”“学区管理”等举措缩小校际差异;出台“两免一补”“就近入学”等举措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以坚守均衡底线。文本总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往20年经验得失,以期对新阶段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为首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工程的进步提供了硬件基础。加上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及慕课风靡全球,人大附中提出“双师教学”这一概念并进行实验。“双师教学”最早于广西启动实施,旨在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升我国人均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由赋予每位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署,再到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教育公平这一模样日渐清晰。本文中的“双师教学”目的就在于推进区域基层教育,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资源配置均衡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进入当代教育改革的视野。本文从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E-learning个性化学习方式以及创建虚拟教育社区四个方面论述其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顾月华 《人民教育》2023,(22):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强调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江苏省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江苏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走在前、作示范”的重大定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强化统筹、系统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资源配置均衡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进入当代教育改革的视野。本文从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E-learning个性化学习方式以及创建虚拟教育社区四个方面论述其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文章通过对太原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调研,对我市近年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25):141-142
在我国义务教育由不均衡阶段向均衡阶段过渡的时期,择校问题是一大难题,影响教育公平,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择校问题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当前优质教育短缺、分配不均衡矛盾的产物。本文基于素质教育理论、规制理论以及寻租理论,认为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就是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离不开择校问题的解决。为此,应从遏制规制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方面着手,让公民拥有均衡地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进而解决择校难题,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北京市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十几年来主要经历了办学条件初步均衡、义务教育整体初步均衡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三个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北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思路”,主要包括:科学处理“公平与效率”“均衡与特色”“阶段性与动态性”“均衡层次与责任主体”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模式”“北京策略”,“北京模式”主要包括:标准模式、创新模式和评价模式,“北京策略”主要包括:标准化策略、规范化策略、补偿性策略、专项推进策略、经费统筹策略、特色发展策略、信息化策略、系统评价与专项督导策略、优质共享策略、优化布局策略、干部教师交流策略、关注弱势群体策略等.北京模式和北京策略逐步实现北京市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和持续均衡,形成了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某些发达省份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构建省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量化测度指标体系,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量化测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构建了省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论证了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