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目录只收内地学者在内地出版的有关香港文学研究的论著.内地学者在港台两地出版的香港文学研究著作作附录处理.二、本目录所说的“香港文学”,取较宽的概念,即凡与香港文学有关的论著皆收入,含专著、编著、辞典和资料汇编等.  相似文献   

2.
香港文学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香港文学依然没有新的气象,直到1927年,鲁迅去港演讲,才使香港文学界为之一震。随后即有《伴侣》等刊物及一批新文学家涌现。三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抗战开始后,香港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汇入了时代的大潮,一些内陆作家去港,更增添了香港文学的壮观景色。到五十年代,香港文学则逐渐与内陆文学断裂与隔绝,香港文学呈现出一种萎靡不振的文风。六十年代,香港与台湾同步崛起了现代派文学。七十年代,香港文学呈现了极端商化的都市特点。八十年代香港文学从主流上已走向生机勃勃,呈现出多元化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香港与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不自觉地形成了互相竞赛的局面。有了各种资料选、作品选和《香港文学史》一类著作 ,再加上以往在香港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香港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建立 ,已逐渐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最近二十年的香港本土学者和作家的散文,在"怀旧"主题下,潜藏着香港文学新一轮本土性脉动。论文通过香港文学史的追踪、日常都市景观的书写与记忆、边缘与中心的拆解等三个方面,展现不同世代的香港作家学者面对文学终结、经验匮乏、边缘化而产生的重写文学史的要求,以及对香港文学走向与内地"同质化"的警觉与焦虑。  相似文献   

5.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 ,起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倡导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经过 2 0年的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产生 ,大陆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念———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整个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丰富成果 ,在研究观念、方法、理论体系诸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继江苏南京“许地山先生逝世切周年纪念会”(191年)和“许地山先生诞辰lin周年纪念会”(p四年)之后,p田年9月,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召开了“许地山教授学术研讨会”。该会由香港大学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与会者有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约刀余人。会议由原港大中文系讲座教授、系主任赵令扬先生主持。参加会议的祖国内地代表为我省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盛教授,还有(许地山研究集)编者之一杜汝森先生、电视文学专题片(许地山与(落花生人的编导之一标宪泽先生。许地山先…  相似文献   

7.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果不是近代以来台湾、香港特殊的历史遭际,中国文学中大概不会产生以区域命名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如果不是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海外华文文学大概不会如此汹涌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和现实的共同作用,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刘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专门的研究机构遍布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9.
古远清 《文教资料》2001,(2):90-100
在大陆没有单独的香港文学研究机构 ,香港文学研究均附属在台港文学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机构之中。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广东 ,后幅射到全国各地。下面介绍成果时以香港文学研究为主(不作评价和判断 ) ,台湾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果从略 ;以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主的研究机构另文介绍。广东省(一 )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1980年成立时叫“台港文学研究室” ,曾敏之兼任主任 ,1998年改用此名。中心主任现为潘亚暾 ,副主任为王列耀。成员 :翁光宇、吴锡河、费勇、卢菁光、潘梦园等人。后来由于工作调动 ,只剩潘亚暾、王列耀、…  相似文献   

10.
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