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说山东人性格倔强,这话一点不假、来自革命老区沂蒙山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认识地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那天,我到军里送一份材料,在宣传处见到了他。那时,我惊呆广。我常从报刊上看到他的名字,没有想到他竟是一个战士。1989年3月,他怀揣着一颗踌躇满志的心踏入片绿色的军营。新兵连三个月还未结束,他就被幸运地挑到了团报道组,当了一名战士报道员。政治处主任给他谈话时说.目。1978年以来,团队新闻报道一直处于低谷,年年排在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属队十几个单位的最后边,十多年来《解放军报》下篇稿子也没有上过。那时,望着主…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得知老友白修德的逝世消息,不禁为之一怔。我和他在一九八○年美国《纽约时报》编辑沙理文河边村家里见过面,吃了一顿晚饭,欢谈约三小时,并由他驶车送我回纽约。他原名西奥图·怀特,白修德是他的中国姓名。一九四一年在抗战时重庆,我和他相识。那时他在担任国民党中宣部国际新闻处的顾问,但他对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越来越不耐烦,终于分了手,转为美国《时代》周刊的驻华记者,成为率先报道延安根据地的少数几个外国记者之一。敌后情况以及我党的政见  相似文献   

3.
初识诚望是在1961年冬.那时他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已一年多,而我则刚刚调入.当年我整30周岁.他则小我4岁,是1935年生的,196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于1957年加冕,那时还戴着"帽子".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识胡士华已有十多年了。那时他在五楼的文联上班,我在二楼的图书馆工作,他常到图书馆里来看书看报。当我得知他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报道“白条新闻”的作者时,立刻对他刮目相看。我想,一个对农民对土地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一个没有非凡勇气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我钦佩这样的人。这以后我和他有了来往,我的小屋子里也就常常响起他声若洪钟的声音。特别是说话说到激动的时候,他的声音大得我家的四壁和门窗都跟着共鸣震颤。粗壮的身材,朴素的衣着,再加上这特别宏亮的嗓门,不由得我一再在心里想:还是个庄稼汉!  相似文献   

5.
一、流落楚汉我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初左右来到武汉。那时正是所谓台儿庄大捷以后不久,街头到处还散满着爆竹的残骸,空气里还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就在这时,我因陈同生(那时他叫陈侬菲)的介绍得识范长江同志。据同生对我说,老范拟脱离《大公报》来同我们一起搞新的新闻事业。我对老范最初的印象,是他还年轻,充满着朝气。当时他是新闻  相似文献   

6.
初次见面在长沙 我和许觉民第一次见面在1938年战时的长沙,那时我二十二岁,他只有十七岁。第二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与他成为同事。再以后,直到永别,我和他是一辈子亲亲密密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7.
钦鸿 《出版史料》2010,(1):100-104
我与叶至善先生有过一面之雅。那年他来南通开会,我特地去他下榻的饭店访问过他,与他聊了两三个小时,彼此十分愉快。那时他已届七八高龄,虽然看上去还是红光满面,但说起话来有点气喘,身体并不健朗。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时正陷于极度忙碌和疲乏之中。  相似文献   

8.
如果不是马国力亲口这样说,我肯定不会相信:当年,中央电视台人事处告诉新分来的大学生马国力,他的去向是体育部时,他竟然以为,自己要去的,是工会里负责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的部门.那时,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电视体育报道;而马国力,之所以进了电视台,也纯属偶然.  相似文献   

9.
30多年前,高原同志与我一同在武汉共事。在那以前,他虽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可是,那时他已经是我们那个出版社设计组的一员主力了(先后在中南文艺出版社与湖北人民出版工作)。那时,他搞的还只是书籍封面的设计,可是,当我在“文革”以后回到武汉与他见面时,他除了封面设计的水平大进之外,还创作了不少的版画与篆刻,而且,都在一般水平以上,使我吃惊。高原的书籍装帧设计,已达到省级出版界的较高水平。之所以说达到了较高  相似文献   

10.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11.
《新周刊》作为中国最为新锐的时尚刊物,深受我的喜爱。我爱它的时尚、爱它的前卫、爱它的大胆、爱它的一切。记得很久以前,还是在大学时代,我的一个同学就常买《新周刊》。那时的它只是我众多借阅刊物中的一种,刚刚接触它就感觉到它的大气,感觉到他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报道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时尚、新潮。其中我最佩服他们的首席摄影师——张海儿。以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震灾面前的本色报道>一文(见<新闻记者>2008年第6期)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是成功的",这当然仅是指地震报道的初期而言,那时的报道确实是感动人的.  相似文献   

13.
党 中央粉碎“四人帮”后 ,胡耀邦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 ,他又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那十多年间 ,我有幸作为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的记者 ,经常随同耀邦活动 ,采访新闻报道。记得第一次采访他个人 ,是在他刚刚上任中组部部长一个月的时候。那时 ,我有个朋友叫陈文伟 ,他在中组部老干部组工作。据陈文伟同志介绍 ,胡耀邦同志一到中组部 ,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使中组部面貌大变 ,许多老…  相似文献   

14.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一年元旦前夕,我奉当时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从文同志之命,前往指挥部请刘少奇同志(那时化名胡服)为我们的战士报题词。那时,我刚参加新四军,分配到战士报工作不久。在此以前,我曾参加过欢迎刘少奇同志初来苏北的大会,听过他的国内外形势政治报告,知道他是党中央派到苏北来的领导全军的首长,担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威信非常之高。而我那时还是一个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什么也不懂,从未接触过这样大的首长。现在领导一下子就交给我这么大的任务,我能不能完成呢?在从宣传部到指挥部的一段路上,心中就是这样盘想着。  相似文献   

16.
再写张建星     
两年前,我曾写过张建星。那时他刚刚捧得第二届范R江新闻奖奖杯.活脱脱的津门报坛一龙驹。两年后.再写张建星,颇有一种“经短汲深”的感觉。是写他如北方冬日般的旷阔、深造.还是写他与激情共存的练达和大度?是写他思想敏锐.善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重大活动.还是写他血浓于水似的大众情结.关注以民生民情为内核的社会热点问题?直到我跳上赴天津的火车.都无法使自己的感觉更全面一些.客观一些,冷静一些。又见张建星.他还是那样精力充沛,利索痛快.当然.更忙了。这位《天津日报》最年轻的副总编辑、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在与我…  相似文献   

17.
记得认识老友曹国辉同志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时他已到文化部出版局工作,我则在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两家办公大楼都在朝内大街上遥遥相对,不过那时彼此接触并不多。  相似文献   

18.
孙海东 《军事记者》2004,(12):60-60
认识左振祥是一年前的事。那时,作为这个基地司令部的参谋,他因为业余搞报道搞出了名堂,被政治部主任相中了。就这样,我们走到了一道上。开始,我并不知道小左是个“独臂英雄”,是基地宣传科的于科长讲给我听的:小左是1998年部队减编从外单位交流到基地的。1999年夏天,在保障一次大型演习中。为了保护排除哑弹的战士。  相似文献   

19.
邵益文 《出版科学》2012,20(6):8-11
正戴老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回想往事,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也经常在我脑海泛起,有时竟忘记他已经离开我们了……我开始知道戴文葆这个名字是在1983年,那时正是"文革"以后,各出版社开始评高级职称,我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具体张罗这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步鑫生再度成了一名新闻人物。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到全国各大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一时间,他那卧薪尝胆的传奇经历,闯关东的凌云壮志,以及最近的莫斯科之行,成了人们争相谈论的焦点。回想起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的我,居然也抢到了一条大“活鱼”,在新闻界掀起了层层波澜,内心颇多感慨。我与步鑫生认识,是在1991年的春节。那时,免职风波已经过去三年了,社会各界对他的议论也已渐趋平静。这三年中,有关他的报道寥寥无几,人们无从得知他的情况。但是,广大读者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他,三年来,步鑫生怎么样了?带着这个疑问,也带着几分敬慕,我给步鑫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这份关切之情,并且随信附上了一份采访提纲,列出了想要了解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