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引进的8个种源欧洲赤松、5个种源的樟子松2年生苗木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欧洲赤松和樟子松不同种源间裸根苗及容器苗高生长差异显著,种源间的分化较大;樟1、樟2、FL2及S105四个种源苗木高生长较快,FL1、S104、S101和S103种源苗木高生长较慢;欧洲赤松种源和樟子松种源出苗率相差不多,欧洲赤松当年成活率较樟子松成活率稍差;不同种源苗木的苗高、针叶长度及针叶数量3个性状间相关性达紧密程度,生长快的种源针叶长、针叶数量多。  相似文献   

2.
以迎春5号杨和小黑杨为材料,利用Logistic方程对扦插苗1(1)-0(一根一干苗)苗高及地径年生长规律进行拟合,拟合效果显著,相关系数在0.9801以上,并以此将迎春5号杨生长过程分为4个时期,速生期苗高及地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比率分别为63.2%、65.9%,高于小黑杨。  相似文献   

3.
8个杨树品种1年生苗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徐州铜山区林业局引进的69、72、NL-105、NL-106、89、895、35和351等8个杨树无性系1a生扦插苗的年生长节律进行研究。供试无性系存在显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69和72在徐州地区表现最佳,895、35表现相对较差,69的苗高生长量分别是895、35的129%、116%;69的地径生长量是895、35的143%、119%;72的苗高生长量分别是895、35的121%、108%;69的地径生长量是895、35的158%、131%,地径指标的差异性明显大于苗高指标。本试验为进一步选择适应本地土壤、气候和水分等条件的优良杨树品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10a生红皮云杉为研究对象,对三种造林密度红皮云杉的苗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并分析,得出:1.5m×2m造林密度无论是树高(0.975m)还是地径(21.61mm)均好于1.5m×1.5m、1m×2m模式,建议红皮云杉在生产造林时采用1.5m×2m的密度模式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5种基质配方组成:黄心土、松林表土、食用菌残料、泥炭、粪土,以园土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研究各基质对一年生油茶容器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基质配方。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油茶容器苗的苗木移栽存活率、苗高、地径粗度,高径比、侧根长度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黄心土40%+松林表土15%+食用菌残料20%+泥炭20%+粪土5%为配方的基质培育的油茶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对照及其余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开展卷丹百合人工种植和引种试验,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20块标准地连续2a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出苗率达99%以上,保存率达98%,地径粗度在0.81cm以上的株数达到66%,鲜鳞茎达15 210kg/hm2,说明引种成功。人工种植卷丹百合,其百合生长周期短(1年),单位面积产量高,效益好,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采集山杨大小兴安岭分布区内5个种源120份材料,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林业局进行种源试验,并进行生长与形质因子的综合分析,其结果表明:种源树高、胸径和侧枝粗等生长性状和通直度,自然整枝能力和树皮特征等形质指标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初步选出适合黑龙江省伊春市营造山杨用材林的3个最佳种源。本试验将优化伊春地区山杨基因资源,使之得到保存与利用,为伊春地区提供速生、材质优良的山杨木材,提高林地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炼苗时长带来的苗木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不同。解决油茶芽接苗移栽到容器的时间差异,成了油茶良种繁育中非常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在鄂西建始县开展了嫁接油茶苗容器移栽时间对比。通过移栽成活率和苗高生长统计、方差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移栽苗木生长差异显著。揭膜移栽40天成活率较高,苗高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9.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稀疏模型建立及收获表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20块固定标准地和92块临时标准地材料建立自然稀疏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全林分收获模型编制了4种地位指数(12.17、13.34、14.21和15.76m)和4种初植密度(2000、3300、4400和6600n/hm2)的16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生长收获表。该表按林分、大径木(D≥26cm)、中径木(14cm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生根粉溶液(奈乙酸、GGR、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各20ppm,分别对湿地松种子进行播前浸种2h后育苗,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模式下对所培育苗木进行后期观测,再按照不同生根粉浸种处理下的苗木高度、地径、侧根观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用GGR生根粉20ppm溶液进行播前浸种2 h对湿地松幼苗生长发育有影响,主要表现为苗木根系发达、侧根较多,地径粗壮,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11.
广西马尾松种源的ABT生根粉浸种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0ppm的生根粉溶液分别不同时间(即2h、5h、10h)对马尾松种子进行播前浸泡后播种育苗,经过育苗后期测定,并分别不同时间,按苗木高度、地径和须根数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用ABT生根粉20ppm溶液浸种5h对马尾松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浸种后使苗木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2.
用三种叶面肥对马尾松紫化病进行防治试验,其结果:喷施2‰磷酸二氢钾、0.1‰喷施宝、2‰志信花丰,马尾松苗平均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长12.9%~61.7%和43.5%~82.6%。以0.1‰喷施宝和2‰志信花丰防治紫化病效果极显著,分别为82.1%、94.1%。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种间生长量存在差异,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分家系都要比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组径生长量大。通过对12a生落叶松杂种子代测定林10个家系的树高、胸径及立木材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且家系间及家系内均存在较丰富变异。筛选出的5个家系(日3×兴2、兴7×日77-2、日5×长77-3、日5×长78-3、日3×兴9)表现优良,其中,日3×兴2的树高生长遗传力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对柳桉9个种源72个家系的速生性、适应性、抗逆性、以及形质性状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3年生柳桉家系间生长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种源间生长差异呈现不规律性,但重复间和单株间的生长差异极为显著,其较好改良途径是选择优良单株进行无性扩繁;柳桉具有速生、主干通直、少有分叉、自然整枝好等特点,是一个优良商品用材树种,但对立地条件较为敏感,在造林时应十分注重林地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23年生长白落叶松单亲本子代测定林的17个自由授粉家系的树高、胸径和立木材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家系间、家系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各家系生长性状间正相关极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入选率为30%时,胸径、树高和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7.99%、6.30%和18.49%。以材积性状作为主要指标,兼顾树高、胸径,选出优良家系5个,材积生长量高出对照11.2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地木耳提取物对石竹和孔雀草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地木耳的提取物处理石竹和孔雀草种子,发现在2mg/L~lOmg/L浓度范围内均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苗高、干重、上胚轴和下胚轴的长度、根长、侧根数均有明显提高,尤以2mg/L~5mg/L浓度作用显著,这与许多文献所报道的有效促进禾本科植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浓度基本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蓝莓组织培养及外部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良蓝莓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扩繁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条件,筛选优化增殖培养基WPM(改良) 6-BA1.0mg/L ZT1.0mg/L,分化苗数较多,增殖倍数可达为7.1;以1/2WPM(改良) IBA1.0mg/L为生根培养基,苗木生根率达46%,生根较快,根系较粗壮、分支多,且为皮层生根,有利于苗木移栽成活。同时讨论不同培养方式及光照强度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以液体培养的试管苗茎秆粗壮、分化数较多,降低了培养成本。采用不同的光强与光质对植物的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适当增加日光照射有利于克服玻璃化现象,提高苗木分化增殖数,培养出茎秆粗壮,生长势强的健壮试管苗。  相似文献   

18.
以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成熟胚作为培养材料,培养室温度为23±2℃,以1/2MS为培养基,培养基的蔗糖浓度为3%,在6-BA0.3-0.7mg/L+NAA0.5-1mg/L的激素配比范围内,诱导离体胚产生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不定根。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分化率为95.3%;不定芽分化率为46.5%;不定根分化率为4.6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黔中地区六种不同岩性土壤上栽培皂荚的连续两年苗高和地径的调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生和两年生都表现一致的规律,灰质白云岩和第四纪粘土的高生长好于其它岩性的土壤,并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高生长曲线拟合发现,当在其它四种土体上的皂荚呈现平缓生长趋势时,在灰质白云岩和第四纪粘土这两种土体上生长的皂荚还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萌动的半冬性小麦种子置于光照培养箱中进行不同天数的低温处理,研究不同低温春化处理条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种子萌发后的幼苗生长缓慢,在0~35d范围内,随着低温处理天数的增加,幼苗株高和胚芽鞘长度呈降低趋势,根长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春化处理和未经春化处理的幼苗苗高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根长和胚芽鞘长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移栽后的幼苗在一个月内均成活,成活率在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推测,低温春化处理对苗高的影响大于对根长和胚芽鞘长度的影响,适当天数的低温春化处理有利于小麦幼苗成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