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引出的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后来却落后了?这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不存在,因为中国本来在科学上就没有领先过,或者说研究这个问题会徒劳无功。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我想,无论原先是不是领先,现在落后却是事实,认识造成落后的原因很重要,因为如果认识不清,就不能去消除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把它们当宝贝。  相似文献   

6.
何丙郁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丙郁是国际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和国际中国科技史研究组织者。该文以珂丙郁介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及李约瑟博士的三次合作为径,以何丙郁在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的亲历为维,论述在他在中国科技史研究及组织等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问题巳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代名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研究李约瑟问题的高潮,然而,李约瑟问题是什么?李约瑟问题有没有解?研究李约瑟问题的价值何在?本文通过对李约瑟著作3主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现状给予概括。以求对李约瑟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王姣  胡莹莹 《科教文汇》2007,(3S):146-146,150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史和世界文明史研究影响至深的人物。但他在跨入科学文明史研究之前,首先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曾在胚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工作并被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中国读者对他前半生的科研经历和科学创见知之甚少。分析李约瑟童少年时代接受的科学教育,在剑桥大学的科研岁月,以及他与理论生物学小组的交往。期望通过他的经历一窥20世纪前半期生物学思想发展的一个侧影,并由此丰富对李约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13.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15.
100年前,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引发世纪之争的命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17.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广泛考证近现代科技哲学的李约瑟式解答后,认为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科技发展理论为研究李约瑟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沿着这条线索,在库恩视域下,以范式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库恩理论和李约瑟问题所共同存在的边际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43—1946年李约瑟的中国之行意义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根本转移,实现了由生物化学家向中国科技史家的蜕变,奠定了李约瑟后半生著述事业的基础及其精神内涵。围绕李约瑟的战时在华活动,探讨其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