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立足于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立场,探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途径、策略和操作方法,对“全民健身计划”启动的对象进行了独到的可行性分析。笔者抓住体育观念、锻炼时间、活动的必备器材、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组织管理、健身内容等全民锻炼的主要因素,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启动阶段应把最有条件、最易组织、最易收到实效的离退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和实施计划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群体,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资金投入的调查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资金投入 ,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分析、研究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布局合理性及资金的投入情况 ,有利于促进我省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服务国民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是国家战略驱动的内在要求,是健身与健康融合的逻辑起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当前其面临着健身服务供给侧与国民健康需求侧间的诸多矛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健身与健康信息化服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全民健身标准化建设环节薄弱,社区健身服务健康工作滞后。认为在新时代,应在将服务受众分为青少年群体、中年群体、老年群体和基层民众、中产阶层、社会精英等不同群体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健身服务;构建“首—中—末”相贯通的全民健身服务国民健康体系,在首端实现“组织、活动与经费”关联,在中端创新模式与优化环境,在末端建立评估与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信息制度化与规范化方案;以示范区建设促进标准制定与考评实施;实施健身与健康社区同创计划。旨在促进全民健身更好地服务国民健康。  相似文献   

4.
对河南省城镇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条件,受到城镇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同时指出了河南省城镇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优势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优势,对改革高校体育,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与作用,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网络动员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旨在为信息化时代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提供对策。主要结论:网络媒介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动员途径;全民健身网络动员具有主体不确定性、地域性、低冲突性、弱组织化与民间性等特点;全民健身网络动员的主要流程为话题拟定阶段、网上组织阶段、网下实施阶段以及信息反馈阶段;全民健身网络动员中存在缺乏安全保障体系、缺少有效的指导与监管机制、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等问题,政府需要改变角色定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构建与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组织与构建.对如何在城市社区有组织地进行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框架,本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体质监测为龙头,以推行健身方法为手段,促使全区成人体育优良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收到了较为可观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若干思考张少云,徐振兵(安徽财贸学院蚌埠23304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正式在全国颁布实施。高校体育作为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责无旁贷。如何认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间的关...  相似文献   

9.
全民健身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个人行为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民健身计划,就其制定与颁布,以及实施的宣传倡导、组织动员、资源配置和措施保障的主导作用而言,表现为较强的政府行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只有将政府行为转化为每个公民自由、自觉、自主、自足的体育实践,才能真正具遥全民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建立和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二者加以协调,才能使之尽可能地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全民健身看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能否顺利实施,全民健身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分析学校体育存在弊端,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体育审美教育理念的解读,将体育划归于审美教育轨迹之中。并分析了体育审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等内蕴,认为体育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体育中的美,通过体育美的感受,从而体验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动机,最终,为健康身体带来精神自由活动,养成健全的体魄。体育审美教育价值是以美启真、以美扬善。通过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保证体育审美教育的功能实施。  相似文献   

12.
近十多年来劣质古籍今译本、标点本、注释本充斥于市,既浪费了有限资源,又误导了一般读者,不利古籍出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编者不熟悉有关史实而望文生义,产生误注;具体点校者不熟悉典章制度或古汉语程度有限,而出现重大断句错误;因编译人员既缺乏必备的历史知识,又逞臆为断以致出错。  相似文献   

13.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但当前我们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通过对健康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的揭示,指出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校园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运动员培养模式问题的思考、剖析、探索;选择符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现阶段实际情况需要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提升体育事业在我国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的设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了保证既坚持常规学习,又尽力服务于金牌的目标,北京体育大学培养优秀运动员采取了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研训结合的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运动员培养的高效率,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减少了人才的浪费,是体教结合、双赢互惠的典范,为现阶段培养有文化、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青少年业余田径运动发展现状进行概述,认为阻碍其发展的问题有训练科学化水平较低、训练欠缺系统性和连贯性、运动员转入专业训练的比例较低、高校竞赛体制不合理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要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逐步完善青训制度、田径运动与高校相结合、完善高校竞赛制度等建议,以期使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机体供能形式取决于运动强度高低的理论,从高校知识群体科学健身的角度,探讨运动过程中摄氧转移及关联系统相变的内源外控要素,构出二种供能体系的转化源于有氧和无氧双重制约的基本框图.通过"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效果的测试,阐述了内外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在系统相变过程中运用多种途径的控制有效驾驭全过程的可能性方法,指出了运动的绩效差异与锻炼个体的健身意识、体能状况、身体素质、运动项目、负荷强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一种积极、健康、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指向的主要类型之一。我们认为休闲体育的内容丰富、娱乐性好、趣味性高、自主性强、参与面广,既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休闲体育是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追求人生命意义的需求中一条有效、健康、科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对200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国民40岁后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减少,加上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休息睡眠不足,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等。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重视并切实贯彻落实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抓好青少年儿童体格、体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各发育敏感期的教育,从而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中年人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200名福州市城市居民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与职业地位、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教师参与健身的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广州地区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不够理想;广州地区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影响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工作忙抽不出时间、缺少活动的同伴、缺少场地器材、缺乏组织和指导,而怕累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