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岗 《教学与研究》2005,7(7):52-58
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做了阐发,在明确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个命题的同时,还深入讨论了生产者的价值转换系数与其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2.
在理解和把握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等概念的基础上明确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明确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焦点问题 :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 ?从价值源泉、价值形成和价值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容易混淆的问题 ,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 ,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推导出自然物具有价值,进而说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并不一定成反比例。使价值与商品的范畴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市场实际。  相似文献   

5.
"商品价值量"原理重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涵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成正比的争议涉及两个命题:一是,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本文回应的是关于第二个命题的争议。在这个问题的争议中,认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规律将不再成立的人,即主张"成正比"的人,其论证的主要依据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等于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假设上的。然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本身"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其与劳动强度和劳动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是成反比的。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而不是使商品昂贵来进行的。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单位商品价值提高从而使商品变得昂贵,那么,资本家就不会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进行竞争。显然,这不是事实。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劳动生产率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既讲到劳动生产率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又讲到劳动生产率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准确地说,是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同价值量的反比关系和正比关系,在《资本论》中,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提出来的,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的,是辨证的统一关系。但是,在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劳动生产率同价值量的反比关系,而忽视其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以不变价格表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价值指标,而是通过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的观点指出疑,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构成商品价值成比例下降的必然性,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动,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在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及价格下降的同时,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产品的价值量在社会产品价值总额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增长,是对增加了社会价值总量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市场价值是现实的实际价值,市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合第三产业部门劳动的劳动时间;应把第三产业部门劳动创造的价值纳入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劳动生产卑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隐含市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或正相关;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是市场价值的重要温泉;商品的市场价值或价格是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责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将马克思经典成反比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即假定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并假设劳动主观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和把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等知识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而一直是高一经济常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也仍然是一个重点的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必修模块《经济生活》课本对这个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虽然教师对这一原理已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但仍然有进一步探讨和深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考察以及对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的分析 ,说明了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不仅不会影响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 ,相反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以及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 ,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考察以及对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的分析,说明了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不仅不会影响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以及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简称成正比理论)是从"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简称成反比理论)这个经典命题中演化出来的。成正比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兴趣和激烈的争论,相关研究和争论绵延了半个世纪。既然成正比理论是从成反比理论衍生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成反比理论的标准表达式,在放宽或改变成反比的假设条件下研究成正比,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存在着二重关系。从静态角度看,个别生产率与其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而与单个商品价值量无关;从动态的角度看,单个商品价值量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物化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然而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物化劳动价值论"在学术界以"新"形式重新提出,并在当今理论界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肯定,被认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这在理论界造成了相当大的思想混乱,在相当高的程度上阻碍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物化劳动价值论"进行厘析,澄清理论界的混乱局面,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本文运用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对"物化劳动价值论"进行厘析并透析其本质,以期达到揭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表面现象背后所遮蔽着的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之实质。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作用系统之 "劳动" 还原为脱离生产资料的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 他实质上不是把 "劳动" 而是把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因此他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其实不过是 "劳力价值论". 真正的 "劳动价值论" 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共同源泉的生产要素价值论. 这无论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社会都是真理. 马克思所谓的 "抽象劳动", 其实就是对所有种类的具体劳动之共性的概括, 因而也就是指作为共名的 "具体劳动". 这种意义上的抽象劳动, 其所创造的就是作为共名的 "使用价值", 亦即作为共名的商品之使用价值, 而根本就不是什么价值. 剥削根源于垄断, 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社会, 只要存在利大于弊的垄断并且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取得了远远高于非垄断者的不正常利益, 剥削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