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地学人物     
赵鹏大院士: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4年赴苏留学并于1958年获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1960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80年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在数学地质与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一位地质教育家,1983~2005年(22年间),先后担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及中国地质大学总校校长。他亲自培养并已毕业的博士生达102人、硕士生数十人,为发展高等地质教育和培养地学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化学与地学     
化学与地学荆沙市第三中学王翠华(434000)在自然科学中,各门学科,总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化学与地学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只要你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质队员身上经常带有装着盐酸和其它溶液试剂的小瓶。这是为什么?带上红药水和紫药水可以治外伤,...  相似文献   

3.
德国警方周六表示,具体的恐怖袭击威胁并不存在.并否认了关于恐怖分子可能计划袭击帝国议会大厦的报道。“我们没有确切的消息可以确认潜在袭击的具体地点、名字或是组织。”联邦刑事调查局局长约尔格·齐尔克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地质学从“窄地质”到“宽地质”再到“大地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提出大地学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地学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地学认识实习是地学类院校培养地学类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在野外更好地认识种地质现象,掌握基本的野外地质技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多年京西地学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和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指导工作,提出地学认识实习的几点改革和创新的思路。第一,地学认识实习指导书应关注野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二,在野外教学过程,无论是三大件的使用还是素描图、剖面图的绘制,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第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教学思路,积极鼓励学生自发探索。  相似文献   

6.
桂林工学院的前身是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是当时全国性独立设置的八所地质院校之一,最早是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在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分家之后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经历了几个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事件:首先是1993年学院的更名和学科转型,即由一所  相似文献   

7.
石油海洋地质系统是一支地矿部主管的从事陆海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工作的专业队伍,有西南、华东、华北、中南、西北石油地质局,上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吉林石油普查勘探指挥所等8个勘查单位,还有8个研  相似文献   

8.
地学人物     
《中国地质教育》2008,(4):F0004-F0004
罗先熔(1953-),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桂林市拔尖人才,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西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矿业协会常务理事,广西黄金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9.
地学人物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F0004-F0004
牛树银,男,1952年出生,石家庄经济学院二岗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特等劳模,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一直从事构造地质与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地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控矿新理论。  相似文献   

10.
国外地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s)是涵盖着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的大学科。有时简称为“地学”。通常我们也译“Geosciences”为“地学”,但后者是Geological Sciences的缩编,是“地质科学”的简称。本文提到的地  相似文献   

11.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地质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把地质人才培养作为地质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地学教育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却陷入困境,进入了低谷。尤其是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又逢地质行业转向的大波折,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目前地球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竞赛促教学是近些年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在比赛中展现水平,看到不足,获得提升和超越。地质技能竞赛成为地学类学子切磋比试的舞台,也是地学界教师们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和学校面对面的衔接。地质技能竞赛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彰显学校品牌,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要求地质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和提高。事业兴旺,关键在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也就是对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抓好各自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是摆在地质院校面前一项十分重大又基础的任务。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特色学科的建设仍显不足,我们应进一步审视特色学科的定位,特别注意明确其闪光点、生长点和制高点;特色学科要重在加强建设,特别要注意依靠领导、教师、学生和建设环境的营造、传统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积极加强地质工作的大背景下,切实加强和提高地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环节。本文从设立研究生培养专项基金、加强野外和室内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地学类精品教材编写、强化导师教书育人意识、反对三"F"学风以及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就地学类研究生培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地质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质工作现代化和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早在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就以大量篇幅进行了阐述,并把“推进地质科技进步”、“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和“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分别作为单独一条,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以来,以地球系统为代表的新的地学思维观与认知方法论和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地学新技术迅速改变了地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地球科学作为大科学研究的舞台愈加宽阔,地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演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高等地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地学文化进行新的定义,强调地学文化与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社会地质与地学文化的同源性、耦合性,以及社会地质与地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社会地质是地学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野外实践教学的要求,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地学实习基地,确立了地学实习基地选址和建设的原则,并初步预选出18个选址区。通过预选区的详细踏勘,认为门源县二塘沟和共和县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及环湖两个地区是较为有利的选址区。通过两个区域交通位置、地质现象、高原地质特色、地学位置、地学价值及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对比,确定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及青海湖环湖地区作为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地学实习基地,并讨论了实习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地学人物     
《中国地质教育》2009,(1):F0004-F0004
黄润秋(1963-),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窒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8年获工程地质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国务院增列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地质学工程地质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