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应届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优势就在于高职院校更加侧重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然而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也有所松懈,不注重实践教学,导致高职教学失去其本身的特色,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够联系实际,那么就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简单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应围绕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贴近企业、行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集职业技能、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为一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应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有所不同。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其功能,以适应学生职业及综合训练的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职业”特色。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学生一入学就基本上确定了职业方向,建立了与未来职业岗位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强调毕业生对于未来就职岗位的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入职业性的概念,否则就不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自觉探索意识,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既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反思性实践者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思路之一。高职院校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古代文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不同,他们古文功底相对薄弱,理解感知能力也有不足.因此认真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有效进行针对性教学,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学生特点,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路,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实行的导师制与普通高校实行的导师制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导师制".本文立足实际,对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色,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其独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应更多地采取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笔者从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家职业标准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指导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面向企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同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中要摆脱普通高校的影子,有必要对其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劳动技能的衡量准则,能够指导从业人员在某一特殊领域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将国家职业标准引入教学体系中去,可以将企业前移到大学,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做到无缝连接。  相似文献   

10.
《天津教育》2009,(6):13-13
和普通高校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相比,天津市30余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备受招聘企业青睐。根据天津市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35%以上的高职院校有15家,其中5所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100%找到工作。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都在压缩开支,高职院校毕业生有技术、上手快、适应能力强、待遇要求不高等因素成了他们的就业优势。天津市高职院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