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雁 《中国编辑》2006,(4):74-76
我发现,大凡喜欢书话的人,在图书美学观上,由启蒙而自觉,或先或后地都认同了书籍的“毛边”之美,最后几乎都自动皈依了以鲁迅为首的“毛边党”。鲁迅对“毛边书”情有独钟,曾经积极倡导,并自称“毛边党党员”。我国早期的新潮社、未名社、创造社、希望社和北新书局等,都有“毛边书”问世,只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实在是不多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保存本书库民国文献中毛边书的调研,发现馆藏2册1900年文光书店出版的(俄)陀思退夫斯基著、叔夜译《白夜》和永明印书局出版的斗山山人编《云娘》,是早于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毛边书发轫于1909年鲁迅、周作人兄弟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的毛边书,揭示了民国文献特别是毛边书的稀缺和珍贵,通过对民国毛边书破损程度的调研,强调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和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3.
家藏鲁迅书     
几十年来,每当我踏进新旧书店,凡是封面上印有鲁迅字样或内容有关鲁迅的书,都引起我的注意,只要家中所无。力所能及,便要买下。日积月累,也买到几百册。这些书陪我走过漫长岁月,即使放送到外省干校劳动,我的行囊中也有一套《鲁迅全集》。它们给我知识,给我快乐,给我勇气,我感谢  相似文献   

4.
我是"上海书店的子弟",妈有时这样说,后头可能还跟一句,"这些小孩不管书读得怎样,一般知识面都挺广的".妈从出版学校毕业,一直到退休,几十年就是上海书店的职工.上海书店是一家连锁式旧书店,上世纪50年代由一些私营旧书店、旧书摊合并而成,曾经叫上海旧书店,和上海古籍书店等一起,属上海图书公司,这要是细回顾则可以是另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虎闱 《档案与史学》2005,(11):40-40
我有幸为巴老"打工",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巴老倡议发起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正常运作,因此,他老人家需要将一批捐赠的书籍,打包托运到北京.碰巧,在福州路旧书店从业的我和同事许志浩,不仅略谙现代文学,而且受过规范的书刊包装训练,自然,理应出手替巴老效力.  相似文献   

6.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上海福州路先后建立了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此时正是上海市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简称处理黄色书)基本结束之时。参加此项工作的丁之翔同志被调任上海旧书店副经理。老丁是一位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  相似文献   

7.
赵晓 《中国新闻周刊》2006,(41):30-30,32
生于6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80年代的文化热,体验了世纪末的精神危机以后,重新了解了世界,也重新认识了鲁迅。他们开始思考鲁迅对自己及现代:社会的精神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9.
70年代初,苏联有首歌曲《鹤群》,被誉为在卫国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安魂曲。歌词大意是: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他们从遥远的战争年代飞来,把声声呼唤送来耳旁,呼唤你们,那往事不能忘。  相似文献   

10.
列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纸阅读文库”第三辑的沈文冲著《中国毛边书史话》于2012年5月正式出版。本书由著名作家、学者黄裳、丁景唐、钟叔河、陈辽、高信、陈学勇、陈子善、龚明德作序,是鲁迅、周作人兄弟将“毛边书”概念引入中国一百多年来,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考察与叙述毛边书这一版本形态历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1.
毛边书是文人对书的一种偏爱,藏书大家唐说:"我之爱毛边书,只为它美——一种参差的美,错综的美,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我觉得看蓬头的艺术家总比看油头的小白脸来得舒服。所以所购取的书籍,也以毛边的居多。"  相似文献   

12.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黄源先生是1930年代著名编辑,而且是一位革命的老前辈。我常常想到,当年文化战线上,他曾在鲁迅、茅盾身边工作;在军事战线上,他又曾在陈毅麾下战斗。有这样资历的老前辈实在是不多的。而他又非常平易近人,谦和可亲,对晚辈热情帮助。我就曾得到过他很多教益。1980年代起,我与黄老通过不少信,可惜的是1992年我出国访学时,老家旧屋突然被通知要动迁拆除,我年迈的父母亲在仓促中将我塞在床底下的一麻袋信丢弃了,  相似文献   

14.
藏品是博物馆、纪念馆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宣传、陈列和研究工作质量的关键。两年多来,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我馆的藏品征集工作,以改革、创新、务实的精神,开拓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征集了一大批文物、资料,其中有文稿、书信、墨迹、珍贵图书和重要照片等,这是十分可喜的收获,在我馆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我馆藏品的征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鲁迅文稿、书信等,来自同时代友人的捐赠;二、三十年代的书、刊,大多从上海旧书店购得。但在‘文革”后的若干年间,藏品的征集遇到了新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6.
一1980年,我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鲁迅全集》第六卷的责任编辑。第六卷包括《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三个集子。《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篇,就在《末编》里面。这一篇的注[1],在发稿时有过一些曲折。这篇涉及当年左翼文艺运动内部许多人事纠纷的文章,其注[1]即题注本来是容易引起是非的。五十年代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的这一条注释,说:  相似文献   

17.
董锦鸿 《图书馆论坛》2005,25(3):230-230,171
人生的际遇有时真神奇,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干图书馆这一行,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我从学校毕业后按专业被分配到经济部门,干了20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开放后机构撤并,1990年我被转到肇庆卫生学校,安排到图书馆工作。这是多大的转折啊,我该怎么做?是平平庸庸地消耗人生,还是知难而上,迎接挑战呢?我选择了后者,十多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鲁迅的直接死因产生了怀疑,认为鲁迅之死,是为日本须藤医生所害,从而引起一场学术论争,这一问题有待专家去解决。读到由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所整理的《鲁迅先生病史摘录》的档案后,看到了鲁迅人生中的另一半历史,引发了我们解读的兴趣。这份档案中记载:鲁迅的“吸烟史33年,每天约50支,55岁减至每天15支”,鲁迅人生的另一面从这里展开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与周作人起先“兄弟怡怡”,以后“成为参商”,即如舒芜《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一文所说:“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八月二日鲁迅搬出与周作人同寓的北京八道湾寓宅,次年六月十一日鲁迅回八道湾寓宅取书物,周作人夫妇向鲁迅大骂大闹,从此以后,彼此避不见面(除了可能有几次避不开的集会上相遇),直到鲁迅逝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席话很是简明扼要,但是好像也就轻易放过了什么——我指的是加了括号的那一句,似乎未必在“大家都知道”之列。  相似文献   

20.
情景剧于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是欧美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美国最知名的情景剧是《我爱露西》,一共拍了179集。中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制造情景剧,代表作是《我爱我家》。一共拍了108集。《我爱我家》一度大红大紫,紧随其后的《编辑部的故事》。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情景剧在欧美长盛不衰,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中国的荧屏剧集市场还是被大批大投资、精品化的电视剧把持。近十年来,随着电视频道的爆炸性增长,电视剧成为众多频道哄抢的资源,以至于价格越抬越高,相比之下,情景剧精品力作少,市场份额小,售价低,影响也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