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庸小说——在传统文学与新文学的交汇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绝非过誉之词.金庸小说的读者层面之广,覆盖面之大,确实令人咂嘴.《金庸传》中有一段评论的话,是对金庸小说的最高称赏:“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人的人生: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2.
梁安早 《广西教育》2013,(12):26-27,36
2012年12月22日,《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题名为《金庸古龙梁羽生作品再版,武侠小说后继无人堪忧》的文章,作者评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尽管金庸、梁羽生等人开始淡出,但新人辈出。在香港的后起之秀倪匡,台湾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一大批武侠小说专业作家的引领之下,武侠小说又一次在读者中火了起来。但这批作家的作品质量不尽人意,武侠小说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谷之中,偶有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我看王朔     
王朔 ,何许人也 ?前不久 ?在《读者》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我看金庸》 ,正是王朔的杰作。这小子也太狠毒 ,尽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套在金庸先生身上 ,直骂得金庸先生一佛出世 ,二佛升天。似乎这世上有王朔就不能有金庸 ,即使有 ,也不能成为作家 ;即便成为作家 ,也不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武侠小说来 ;即使有武侠小说诞生 ,也不能写出十四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金庸作为二十世纪新武侠的领军人物,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巨大,从而引起大陆上世纪80年代末的"金庸热"。本文借金庸作品中"江湖"中的界域,活动在其上的人物,及江湖上人物所作的事阐述金庸对前人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谈论武侠小说创作的文字不多,且不系统,散见于一些访谈录或作品序言、后记.通过它们,可归纳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也是主要的看法,即:人物核心及性格观;情节跌宕与个性观;背景历史真实观;创作创新变化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实现,使金庸小说得以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看了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作品,深为金先生的“命名之道”折服。中国人一贯注重名、字的拟定,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一个人有名有字不足怪,还要有号,这也是中国有文化人的常见现象,金先生笔下的江湖人物几乎人人名、字、号俱全,更属少见。武侠小说作家古龙曾说过这样的的话:一个人的名字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一个人的号多半是有意思、有意义的。可以说,金庸小说中人物绰号对人物的形象、性格起到了概括和提示作用,简单易记又非常有特色,可谓一“名”惊人。本文试从修辞角度来探究金先生书中人物绰号的命名对象、命名方式和命名手段。…  相似文献   

9.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10.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庸武侠小说与道家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道家文化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从智与愚、虚与实、人与神这三种貌似对立实则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金庸受道家精神的影响之深,体现在其作品中就是主人公追求自由、不为外物所拘、独行于天地之间的侠客精神。读者徜徉其中,往往会在幻想中超脱环境。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这也许正是金庸武侠小说倍受欢迎、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品,还是浸透中国精神的文化读本,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融入到武侠小说的创作中,读者在阅读通俗小说同时,又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改婷  邱悦  娄博 《学周刊C版》2014,(1):235-235
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的产物,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感染着大众。金庸先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其文本中也表现出浓郁的文人精神。本文从金庸作品中人性的描写、历史的必然性、民族的超越性三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武侠小说是传统小说类型中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绳绳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武侠小说和中国大多数读者之间隐伏着文化心理的联系和审美传统的一致,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16.
金庸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强烈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其读者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使金庸小说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本文试从诗歌的层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18.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 居住华人最多的地方当然是中国大陆。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大江南北,“金庸迷”不分男女老少、地区民族。许多海外华侨对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情有独钟。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外国人知道金庸。他们不仅喜爱金庸作品,而且  相似文献   

19.
汉文化的张扬与批判——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金庸,过去纯文学作家不拿他当一回事,严肃而正统的读者也视他为下里巴人。但不管怎样,读金庸的仍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缘由,我想应是金庸小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刻的文化意义深深感染了一大批极具爱国情感的读者。金庸是个具有传统爱国思想和大民族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利用中国古代的环境、历史和人物来构成一本本现代武侠小说,其中诗词歌赋、山川史话、典章文物、医卜星相、琴棋书画,无所不有,可谓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百科。他不仅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批判和反思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使他区别于梁羽生、古龙等人,而在新武侠小说领域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