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773-819),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故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曾贬官柳州,故又称“柳柳州”。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参加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小传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县人(今山西永济)。公元773年出生于小官僚家庭,793年中进士,798年考取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当时为封建王朝编纂校订图书的一种职务)。因为他是河东人,后人称他柳河东。又因他在柳州做过刺史,也称他为柳柳州。他是唐代有名的政治革新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尊法反儒倾向。他一生写了大量宣传革新,反对儒家学说的战斗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封建论》、《天对》、《天说》等。他死后,作品被收集在一起,编成了《柳河东集》。  相似文献   

3.
正【初识经典】《柳河东集》原名为《柳先生文集》,又称为《河东先生文集》,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集,由他的好友刘禹锡编成。为什么柳宗元的作品集会称为《柳河东集》?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河东人,世人给了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所以他的作品集就叫做《柳河东集》。这本集子一共有四十五卷,外集有两卷,收录柳宗元的全部诗文。在文集前面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柳宗元(773~819),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公元805年因王叔文集团案遭到迫害,分别被贬永州和柳州.在被贬期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因曾为官柳州,人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同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永贞元年(805)九月,因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同年十一月再贬为永州司马。  相似文献   

7.
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刺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 ,无论题材特点、思想方面和体制风格都与现代的和西方的迥异。特别是古诗 ,在整个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盛唐是诗的天国。如果说 ,其诗国的天空是星汉灿烂 ,光辉照人 ,后来者没有飞光耀采的才华就会相形之下而黯然失色 ,那么 ,中唐前期的柳宗元就确实不愧是盛唐之后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新星。柳宗元 (773— 81 9) ,字子厚 ,河东人 ,其诗文集名《柳河东集》。他被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也称柳柳州。其散文和翰愈齐名 ,在当时的诗坛上最负盛名而为人们所并称的是韦 (应物 )柳。他因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主张革新的…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选用得较多,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等,课本在题解中都注明“选自《柳河东集》”,可见此书是柳宗元的作品集。柳宗元的作品集为什么称作《柳河东集》呢?原来,古代作家除了有姓、名、字以外,往往还有号,即称号、别号。柳宗元,字子厚,世人又给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因此,他的作品集被命名为《柳河东集人以作者的号给作品集命名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唐代诗人杜甫世称“杜工部”,作品集为《杜工部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号陶庵,著作集称《陶庵梦忆》。那么,“柳河东”…  相似文献   

10.
<正>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作诗也十分出色。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这首诗妙在作者把柳宗元的姓(柳)、他被贬的地方(柳州)、他所种的树种(柳树)和种树的地点(柳江)全都隐喻在诗句里,更有趣的是,它们都有一个"柳"字,真是妙趣横生。因  相似文献   

11.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永州八记》记永州地方八处名胜山水,每一篇前后都有联系,构成一组文章,是我国山水游记中的一座丰碑。它的出现,是跟柳宗元的政治生涯紧密相连的。投迹永州,寄情山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于唐德宗贞元九年(二十一岁)中进士,后任监定御史里行等官职。唐德宗逝世,顺宗李诵接位,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任  相似文献   

12.
人名异称之繁多 ,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也都难与相比拟。人有乳名 ,有学名 ,有原名 ,有今名 ,有字 ,有号 ,这是一般情况。至于和尚有法号 ,道士有道号 ,学士有雅号 ,隐士有别号 ,帝王有年号 ,功位有封号 ,死者有谥号 ,邪佞有绰号 ,可谓不胜其多的。再者 ,古人在哪里作官 ,就以当地的地名来称呼。例如柳宗元 ,他最后一任作官在柳州 ,于是就称“柳柳州” ;他的老家在河东 ,于是就称“柳河东”。也有当什么官 ,就以官职来作称谓。例如王维 ,曾任尚书右丞 ,人就称他“王右丞” ;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人就称他“…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种柳诗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诗也写得很好。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便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  相似文献   

14.
罴说     
【题解】柳宗元,字子厚。唐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故又称柳柳州。有《柳河东集》传世。永贞改革失败后,柳宗元横遭贬谪,饱受摧残,像一只“羽翼脱落”的笼鹰,过着形同禁锢的生活。由于“罪谤交积,群疑当道”,他不能畅所欲言,直陈政事,所以常取材于飞禽走兽和身边琐事,将情与事、理与物四者熔于一炉,透过平凡与微末,揭示真谛与本质。“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鏪《论文偶记》)《罴说》就是这类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杰作。本文先以勾连笔法,描述鹿去来、虎往罴至四种动物逐一制服的特点,然…  相似文献   

15.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3):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他和韩愈同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名相当,后世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似文献   

16.
【导读】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因曾做过柳州刺史,所以后人又称“柳柳州”。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二十六岁,中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正字等职。唐顺宗即位,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又外放为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的《永州八记》被视为唐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8.
《青苹果(高中版)》2013,(11):F0002-F0002
柳公权(778—865)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柳公权擅长楷书和行书。初学王书,后精研名家笔法,受颜真卿影响最大。柳字秀劲规整,结构谨严,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自创一格。颜体和柳体书法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存世书迹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蒙诏帖》等。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散文见长,对后世影响很深。就散文而言,他的政论文、寓言小品、短篇传记、山水游记,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记”体散文,在刘禹锡替他编的《柳河东集》里,分作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四类。本文拟就他的山水游记(比“记山水”范围稍大一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学者和专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20.
[题解]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边疆一带竟出现抢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现象。柳宗元在本文中记叙儿童区寄反抗豪贼劫缚,免遭不幸的故事,歌颂了这个小孩机智、勇敢的精神,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敢于为卑贱者立传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