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昀 《成才之路》2014,(8):57-57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学生方面会出现游移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现象,也就是说发生了“意外”。出现这种“意外”现象怎么办呢?一些年轻老师开始时会惊慌失措,继而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来,把学生再引入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有经验的老师却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尽可能地充分地利用这“意外”--课堂生成资源。其实他们在教案编写时就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旦发生了“意外”,他们就会把这些“意外”当成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能否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料,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巧妙地驾驭好一些“意外”的生成,适时地引导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2.
严桂丽 《考试周刊》2012,(30):131-132
课堂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瞬间,在意外生成的解决中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通过抓住“错误生成”、“提问生成”、“意外生成“这三方面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以期构建动态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3.
别文录 《河南教育》2006,(2S):38-39
时下,很多语文教师追求或者苛求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出现“生成”的场面,好像课堂没有了生成,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就不精彩。当然。对课堂生成性的关注;昭示着教师对改革的极大热情,表明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向实际课堂渗透,这的确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但关键是,在预设的课堂中碰到意外的信息时。教师是否有能力准确地把握住生成的价值;并及时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  相似文献   

5.
姜珏 《广西教育》2011,(22):57-57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课前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避免课堂上“意外事件”的发生。其实,“意外事件”是一种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面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进行智慧演绎,让课堂呈现“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无论教师准备多充分,也无法预料到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而“意外”恰恰是动态生成的资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信息,正确处理,使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从巧用意外,成就课堂精彩;推波助澜,促进思维发展;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使凝固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的课堂,教师的精心“预设”并不一定都能获得理想的“生成”效果,教师要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意点”和“后续点”反思教学行为与过程,促使“预设”尽可能多地“生成”,减少“预设未生成”的不良后果,并力争有“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相似文献   

9.
遭遇“意外”→善待“意外”→期待新的“意外”,课堂“意外”的这“三步曲”,饱含着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偶然的、非预期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真实课堂中师生的共同“遭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表现,也是课堂生活中人与人积极互动的结果。但只要教师用智慧去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它,做课堂的“麦田守望者”;让思想冲破牢笼,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适度主导,做“意外”的“助产士”,就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创造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董军 《考试周刊》2012,(17):40-40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各种“意外”的变化,如果教育者能面对这些“意想不到”而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那些不可预见的偶然将会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将活力无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不是“走过场”,它具有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双重职责。面对“预设”,教师往往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而面对意外“生成”却有措手不及的感觉。怎样灵活驾驭课堂,恰如其分地处理那些始料未及的生成性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现就前后两次执教《退位减法》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课堂生成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许强 《生活教育》2013,(11):72-73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非预设性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养成课程资源意识,迅速地识别、敏锐地捕捉这些意外生成的有积极教育价值的资源。善待课堂生成资源,用好生成资源,让更多“意外”化为精彩!  相似文献   

13.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如何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本文介绍了“预设外的生成”在课堂中不期而至时,教师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正确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意外的三个片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部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依然是预成性思维统领着的“规律”课堂,过于强调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唯一性,不允许出现“意外”。实验教学需要精心预设,也要为生成创设情境、留下空间;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捕捉“意外”,及时判断、重组,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推动实验教学由预成性思维统领着的“规律”课堂向生成性思维主导的“动态”课堂转变。  相似文献   

16.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成功、有效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因为,精彩往往缘自生成!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无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充分,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其实这些“意外”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因此,面对这些“意外”,我们应耐心聆听,进而灵活利用,激发学生活力,让“意外”演绎出独特的价值,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近日,笔者在教学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相似文献   

18.
预设作为一堂课的准备部分很难与之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衔接,因此需要动态生成来帮助。在高中学习技术课堂中尤其如此,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一旦有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不速之客”出现,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灵活应对,不能以课前预设作为标准,同时还要巧妙使用这种意外进行“生成”.使其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精彩之举。  相似文献   

19.
王燕红 《广西教育》2012,(21):63-63
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如果不合理解决,那便会出现教学失衡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生成偏离方向时,需要教师灵活地引导,智慧地启迪,以便化解“意外”。  相似文献   

20.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前精心预设来预约课堂的精彩生成。但无论教师在课前做多么充分的预设.也难免会出现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即“非预设生成”。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教师怎样适时把握、合理调控.创生教学资源.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