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主要人物应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复仇是对旧的封建势力的反抗,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人文主义在16世纪末所显现出的弱点与局限性使人文主义理想陷入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危机导致行动的延宕,行动的延宕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因此,可以说《哈姆雷特》是新旧交替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特定时代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文主义和疯癫入手,揭示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相似的原因。作为两个著名的悲剧人物,本文还着重地分析了二人悲剧产生的根源。希望能对读者全面了解这两个人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理想的强烈抒发,理想化人物的生动刻画,美丑对照表现手法的运用和离奇情节的设置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系列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哈姆雷特这一核心人物无疑是当中的关键,他是一个集合了"高贵与粗俗"、"理智与冲动"等矛盾的复杂人物,通过对他的刻画,莎士比亚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悲剧世界,本文就将对《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之一。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他的悲伤,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和当时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说哈姆雷特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A5):22-23
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夜宴》被称做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从题材选择、人物设定、情节设计等方面都与莎士比亚的五幕悲剧《哈姆雷特》有着相似之处。但不同时代背景,使两位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个着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另一个则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权力欲望。  相似文献   

8.
高爽 《华章》2010,(25)
亚历斯多德的<诗学>历来是后世文论家学习借鉴的典范之作,其中关于悲剧艺术理论更成为悲剧理论的奠基思想.在其关于悲剧的众多理论中对于人物行动论的阐释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是构成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框架的基石.本文从行动的特征、行动的类型和行动的原则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对此理论认识;并从中得出了属于个人的对亚里斯多德悲剧行动理论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并还原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试图对哈姆雷特复仇之延宕所包蕴的历史文化信息重新作出阐发。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找不到复仇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延宕本身既宣告了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理想在欧洲大陆的陷落,也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文主义者悲剧性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笔下家喻户晓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历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分析莎翁的《哈姆雷特》的基础上,探索哈姆雷特的多重而又复杂的矛盾性格,进一步加深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在400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哈姆雷特的成长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在迷宫中不断求证真相的过程。所谓真相,不仅仅是对凶手的确证与复仇,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哈姆雷特对于成人世界中有关权力、女性等等核心话语的追问与审视,因此,真相中的障碍或迷津,就成为了哈姆雷特成长经验中重大转折的契机,揭示真相的过程,就是少年走向成人的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九字方针。贯彻“不动摇”方针就是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不懈怠”方针,就是要做到“两个永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贯彻“不折腾”方针,就是要统筹“两个大局”:统筹国际大局,统筹国内大局。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15.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认识三阶段 :尊重女性———厌恶女性———赞美女性。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他对女性的鄙视心理非常复杂 ,其所表现出的性观念近于偏执 ,哈姆莱特独特的身份与性格是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是这样的 :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与其性别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正>The Tragedy of Hamlet dramatizes the revenge Prince Hamlet exacts on his uncle Claudius for murdering King Hamlet,Claudius's brother and Prince Hamlet's father,and then succeeding to the throne and taking as his wife Gertrude,the old king's widow and Prince Hamlet's mother.This paper will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dominant voice in the play.Dominant voice is the major voice in the country,the society,or the whole world.Those people who have the power or  相似文献   

18.
对于哈姆雷特的悲剧,历来说法不一,但若从原初文本入手,紧扣主人公在剧中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乃在其自身,是其自身性格的缺陷所造成的。哈姆雷特聪明过人而又迂腐可笑,理性节制而又不乏感情用事。这截然相反的性格竟统一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最终也正是这一性格的缺陷将他定格在古今中外悲剧人物的长廊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 MICASE 的口语讨论部分为参照语料库,对比分析 COLSEC 语料库和自建的研究生口语语料库( GSSC),分析了犹豫型标记语的类别、差异以及学习者潜在的语用石化倾向。本研究揭示出( 1) 中国英语学习者多用无声停顿和重复表述来表示犹豫和话语空缺,而本族语使用者用小词来延缓话语的情形比较常见; ( 2) 在部分小词的使用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语用石化倾向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犹豫型话语并使用何种犹豫型话语来维系话语连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曾执着于对乡村的歌颂,现在的他却踯躅于废乡和废都之间。面对传统乡村生活终结时刻的废乡景象,他不知道该回归和留恋,还是该告别和弃绝。《秦腔》是揭示他的踯躅的典型文本。如何继续今后的创作道路,是他面临的谜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