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网络传播中“使用与满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2.
李华英  郭睿 《新闻前哨》2013,(12):42-42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好的脱口秀节目,就是充分满足了这一理论。在观众至上、收视率成为"指挥棒"、竞争激烈的今天,电视节目生存的王道已经不仅仅只是节目形式,观众更愿意看的是高质量内容、高水准的脱口秀节目。优秀的创意策划团队,  相似文献   

3.
陈一沿 《东南传播》2021,(6):127-12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的研究已经很难跟上现实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日益频繁,以至于离开媒介难以自拔,特别是微信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领域的一次变革,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似乎都患有这种"媒介依存症",个人依赖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与媒介之间建立了一种依赖关系.微信作为一款备受大家喜欢的App,用户数量庞大.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式的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正>"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广场文化作为一种依靠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其社会  相似文献   

5.
刘艳 《当代传播》2005,(1):58-59
自"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以来,关于受众需要的动机分析就成为其主要关注的课题,然而传统的研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媒介动机的来源、媒介动机与媒介行为的关联。本文将阐释通过受众媒介接受的使用与满足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模仿、虚拟化认同和信息的再处理是实现其完成从媒介行为转化为媒介动机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唐浙 《新闻前哨》2022,(4):60-61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和平精英的部分受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玩家使用该手游的需求动机,探析青年人对"和平精英"的使用与满足过程,认为"和平精英"手游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心理释放、成就激励、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邬心云 《新闻通讯》2012,(12):18-19
作为网络私人日记,日志式个人博客的传播对象主要有博主自己、博主的朋友/同学/同事、网友、亲人以及陌生人,传播对象因博客传播的范围、博主的性别、年龄和网络使用行为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向自己和他人的传播,博主实现了记录自己的经历、心情,表达、倾诉和宣泄等自我满足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加强和朋友间的联系、增进感情等人际交往的需求,博主的具体动机因网络使用行为、传播对象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各大高校也纷纷开通公众账号,面向本校师生传递资讯提供服务。然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泛滥式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本框架,通过对中南大学微信平台的实证分析,揭示大学生使用微信平台的主要动机及其满足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当前高校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本研究发现,认知动机与习惯动机为主要使用动机,二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了满足,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已基本达到。但这种传播效果仍然是流于表面的,高校微信平台还停留在"公告栏"的初级阶段,反映了当前高校新媒体受到校园传统媒体制约发展水平延缓于整个社会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3,(7):53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生活轨迹的不断变化,单一"屏幕"或者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品牌传播的需求,因此媒介大融合必将成为日后广告传播的趋势。根据CTR媒介智讯研究数据显示,在2012年使用10种以上营销工具的广告主较2011年几乎翻倍,使用5种以上营销工具的广告主在调查之中占到了八成,充分证明了广告主越来越愿意尝试或使用更加多元化的媒介或者营销形式,媒介策略越来越融合,不同媒介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手机人际传播包括手机语音传播和短信传播两种形式,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比,手机人际传播心理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又该什么止确认识这些心理的特征和变化?本文将集中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聊天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苗笑雨 《东南传播》2011,(10):58-60
人际传播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是传播学重要的问题。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不单是对现实人际传播理论的解读和套用,更要明晰网络环境自身的特有意义。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不能忽略人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新的变化。对于个体这些新的变化,传播心理学研究视野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的特性不能被看作单纯的技术特性,其真正动因来自人性。没有人性的支撑,网络技术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积极主动的媒介使用者,网民经常为了满足特定需求而参与论坛.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与网络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网民论坛参与动机初始量表,并利用问卷调查所得的实证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量表进行优化,最终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方面挖掘出网民参与网络论坛的五大主要动机.其中,外在动机包括尊重动机、逃避现实动机和目的性动机,内在动机包括娱乐性动机和匿名性动机.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  逯杉楠 《传媒》2018,(13):67-69
地域歧视在"后真相时代"越演越烈,特定地域被标签化,特定人群被妖魔化,意见表达极端化.针对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情绪化、碎片化、实时化和病毒化,只有实行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发挥好专业媒体的整合引导作用,构建反歧视舆论共同体,才有可能解决地域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受众需求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新需求?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的传播学经典理论“使用与满足”,基于受众接触媒介的心理动机和需求出发,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媒介,为健康类电视节目受众的回归指出了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余炳毛 《新闻知识》2002,(12):29-30
大众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是传播的对象与 目的地。了解受众的需求、期望,对编辑传播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介分割受众的情况下,受众的需 求、期望可以说对编辑传播提出了挑战。要应对这一挑 战,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期望。这已成为摆在每一个 编辑面前的课题。   受众的期望,就是受众对编辑传播满足其需要的 希望和要求。受众的期望与受众的需求密切相关。无论 何种媒介的编辑都难以满足受众个体的各种要求,这 就使受众对不同的媒介往往抱有不同的期望。所以了 解受众的期望,首先要弄明白受众的需求与使用媒介 的动机。   一、受众的需求是期望产生的基础  人的需求千姿百态,其基本需求包括从低到高的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参与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御宅族(OTAKU)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因此又被称为ACG。本研究以南京市的青年御宅族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期待-价值模式,以探究青年御宅族热衷ACG媒介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