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冲突是近现代史比较显著而又尖锐的文化现象,焦点集中在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上,进行文化比较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将世界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与消化,然而片面的持文化优劣论调,而臆造文化冲突,进而激发思想冲突、政治冲突是不符合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因此通过对持东西方文化优劣论观点的分析和批判,解析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对于全世界、全社会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进而表明对待不同领域的文化,应持有"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取舍观点。  相似文献   

2.
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中对东西方文化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分析了英印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与沟通的艰难性。福斯特希望以"唯有沟通"的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英印双方在种族、社会和宗教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隔阂以及双方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性,最终导致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失败,证明福斯特"唯有沟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3.
吉卜林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他的印度题材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矛盾及困惑伴随着吉卜林的一生。一方面吉卜林在印度长大,对印度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另一方面,他是大英帝国的子民,他希望印度能接受英国的教化。吉卜林的双重身份影响他的东西方文化观。文章以文本分析为主,从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表现的主题分析吉卜林东西方观的矛盾及二重性。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将在《伊姆雷的归来》和《野兽的烙印》中体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观将在《普伦巴葛的奇迹》和《基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蝴蝶君》和《蝴蝶夫人》中主人公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悲剧背后的矛盾冲突及文化背景,得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阂是造成悲剧的根源,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东西方文化之间桥梁的搭建是很艰巨又必须面对的任务,建立在互相尊重与互相了解基础上的沟通才是跨越鸿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是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最为憧憬的大结局,它对赵元任译学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完美演绎了"合流"与"互惠"的译学文化战略观,启迪着当今翻译创作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人文学作品较多的表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冲突与无奈,岑岚的作品尤以表现这种冲突与无奈见长。岑岚小说《烹调风波》,在质朴叙述中蕴含充满张力的暗示,在平常生活中展示了不平常的文化因素,表现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冲突中华裔移民的无奈之痛。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诗经》中与陕西汉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大雅·瞻卬》和《大雅·旱麓》两篇。若论及汉中在礼乐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于汉中本土的《大雅·旱麓》篇则是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旱山祭祀所用的"玉瓒"、"黄流"、"清酒"、"骍牡"、"柞棫"和祭祀周围所见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先秦时期陕西汉中礼乐文化与生态文明互相交融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各民族人口更大范围、更高频次的迁徙和流动,必将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由于随家庭迁徙和流动的儿童和青少年进入流入地学校就读,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学校便成为多元民族文化冲突和交融的典型缩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学校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及文化内化三个层面。学校多元文化交融的路径有四:调动多方主体,营造多元包容环境;倾注人文关怀,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萃取民族文化营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9.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0.
刘伟林的《秘密》是篇很有意味的小说。《秘密》的真正意味并不在"秘密"本身,而是"秘密"背后的女性心理。母亲和姐姐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家庭伦理冲突,而是隐含着特殊的女性心理。作者讲述母亲的"秘密"是假,真正的用意恰恰在于表现姐姐心理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独特的,又富有一般性意义,因此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来探讨体现在两代华裔身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生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戏剧继承了"五四"以来戏剧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擅长通过家庭矛盾来折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曹禺的重要作品《雷雨》,从家庭伦理角度来阐述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探析伦理冲突表达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薇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5):96-99,117
电影《罗拉快跑》的表述是“时”,这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叙说。它表达了西方文化中命运、偶然、游戏的主题,又契合了东方文化中宿命、“无常”、“无为”的命题。东西方文化对“时”的认识相比照又相交融——这是赏析电影《罗拉快跑》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继《水乳大地》《悲悯大地》之后,范稳完成了"藏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大地雅歌》。关于"藏地三部曲"的主题,范稳曾有过简单概括。他说,《水乳大地》侧重表现多元文化的灿烂与丰厚,描绘多元文化的砥砺、碰撞、坚守与交融;而《悲悯大地》则以一个藏人的成佛史,阐释藏民族宗教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个体独立性则是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独立性(观念的强弱以及个体独立性行为的多寡)不仅是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自1987年到2004年历时十八年关于“西藏”的报道中,法国媒体的想象西藏和中国媒体的主权西藏之不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必然产生的,其中的冲突也是交流的另一种形式。西方对西藏的想象建构了一个虚无的西藏,文化的差异有待在不断地对话过程中重新呈现真实的西藏。通过西藏这个交叉点,表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趋势,只有开放、进步和对话,甚至是必要的碰撞,才能获得真实的、比较客观的西藏印象。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塞缪尔.亨廷顿在国际政治领域著述颇丰,在其代表性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及《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疑问。可将这些疑问概括为"政治秩序的内在矛盾"、"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和"世界文明与美国文化的断裂"。廓清和厘定这些疑问的过程,也是对亨廷顿政治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电影《末代皇帝》中电影音乐创作的分析,剖析中国电影声音创作民族化与国外电影声音创作理念的交融过程。影片基于中国历史背景及人物故事,加入西方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法。影片音乐大气磅礴,优美豪放。运用中国民族乐器配器体现出中国音乐细腻、委婉的神韵,与带有史诗美感的西方交响乐融会贯通,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完美交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