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作为全国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面临着巨大挑战并承担着重要使命,在国家教育部、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支持下,多年来上海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拓创新,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随着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毕业生网络就业市场的作用逐步凸现,市、校两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信息化服务手段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推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信息服务从有形市场、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2.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信息化就业进程,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工作地发展空间,是目前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立体化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能够确立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倡导人本的工作服务模式,培养稳定的就业招聘市场,加快立体的网络建设进程,促进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就业服务过程为一维,以服务内容为二维,以服务方式为三维的完整立体构架,点、线、面相互作用,"以线带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能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为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就业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四川省A大学488名应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压力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呈负相关,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就业压力与其就业应对方式呈正相关。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在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应对方式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毕业生减压、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毕业生采取更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高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及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力度尚不足等.调整好高校的专业结构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保证,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职业指导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转变工作观念和方式,积极培养职业指导队伍,拓展职业指导途径和方法,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赢得长远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下,重点审视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让学生成为就业工作的价值主体、权益主体和发展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新模式,充分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渠道,加强就业过程管理,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有效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大学毕业生被推向市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积极构建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体系的内容不断丰富,体系的功能得到强化。但是,由于缺少经验,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凸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体系内容仍需要丰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对此,构建合理的组织制度,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时期,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是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拟从要素设计、目标设计和评估设计三个方面入手思考就业质量的构成。提出通过思想认识科学化、素质拓展全程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工作手段信息化、市场开拓多元化、就业服务精准化,来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紧缩、工作方式的革新、就业渠道的转换、求职心态的调整等方面。全球疫情仍在肆虐,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毕业生总规模高位攀升,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面临的两大课题,“云就业”模式将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形态和主要方式。本文提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要从应对系统性风险转向适应常态化防控,聚焦需求端、供给端和服务端,创造性地做好云求职、云招聘和云服务,以更坚定的决心推进就业工作,以更有效的举措开展网络招聘,以更优化的流程改进就业服务,以更精准的指导推动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在各个高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升就业质量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某工科大学2019至2012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做好的就业指导和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有效途径和相关手段。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线人员,应当通过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大学生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手段,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始终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第一课题。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以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认清当前形势,充分借助“互联网+”之优势,从就业课程、个体咨询、求职招聘、跟踪服务等方面,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和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加强相关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要结合各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重点做好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完善失业登记办法,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登记工作。要摸清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底数,以及他们…  相似文献   

15.
今年,面临着再创历史新高的超过630万人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传统就业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对高校就业服务与管理进行根本性改革,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制度的改革,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5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和繁重.为了高效、准确、及时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希望对当前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尤为突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与指导工作,应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分别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入手,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切实帮助毕业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合目前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加快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的进程,是各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张家口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背景、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困难群体毕业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提升就业主导职能、政府完善以人为本的就业保障机制建设和用人单位构建科学用人标准等一系列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来实现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今年开始,高校毕业生数量将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将持续上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努力开创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已成为高校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