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37-140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过程,构建了承载学科竞赛、科技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交叉互补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实施了"竞赛+项目+创业"三合一的创新实践模式,设置了"院级、校级、国家及省级"的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实践方法,从而建立了立体式"333"创新创业体系。把创新创业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创新创业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产学研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的跨专业协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工程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探索地方高校工程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各主体共同参与,以科研平台、学科竞赛、众创空间、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满足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需求,结合学校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学科竞赛为载体,协同育人机制为依托,制定了创新人才分层次培养方案,构建了工程实践平台,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校企协同的卓越人才培养等问题,以本科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协同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企业实践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开展等,实施三结合("课堂教学、企业实训、学科竞赛"三结合)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生的工程创新能力[1]。  相似文献   

5.
张岐山  刘虹 《考试周刊》2014,(34):169-170
以创新创业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资源平台和支撑体系,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出发点,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相整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既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以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背景,提出围绕"学科竞赛群"理念的实践型本科教育新模式。通过将大跨度的多类型竞赛组合统一,形成面向学科的宽口径培养整体。以"学科竞赛群"为抓手,实现"创新实践"与"创新团队"、"创新教学"交联协同,推进卓越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协调发展,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主动创新精神,打造符合国家需求的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已经成为电子类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成长的有效平台,研究生可以通过参加研电赛强化实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室,负责学校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指导,并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团体奖。本文从作品选题、团队合作、作品打磨、风险控制和现场答辩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经验心得,供有意参赛的团队参考。  相似文献   

8.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挑战杯"竞赛为平台,从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为破解通才教育和专才培养的教学与资源需求矛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需要依托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融入"协同培养与兴趣引导、渐近式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理论,立足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实训教学平台,结合团队科研项目,以项目驱动、兴趣引导、以赛促学和协同培养方式,开展农林院校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此制定农林类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就业体检"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认可和实践育人。为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通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集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和自主创业为一体的培养方式,着力多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