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雪奇缘》和《冰雪奇缘2》是近年来在中国上映的迪士尼公主题材的动画电影,这两部影片打破了"王子拯救公主"的迪士尼传统叙事,其塑造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艾莎和安娜也深入人心。影片中,艾莎和安娜反抗众人和男性的凝视,追求真实自我,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立。与此同时,影片中女性形象并未得到长足的进步,依旧存在局限性。艾莎和安娜并未根本上摆脱众人和男性对其的凝视,其对自我人生的把握依旧存在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众多的女性作家当中,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是非常多的,而王安忆正是其中一位,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小说《长恨歌》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解构了男性中心文化霸权,诠释了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以文化"他者"的身份,摒弃意识形态或者乌托邦式的传统形象叙事,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一座小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解剖,为读者展现了较为客观的异国形象。其中,女性形象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书中,他描写了四位有代表性的新女性形象,为彼时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边缘群体绘就了一个基本图谱,也展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李碧华以其怪诞诡谲的小说风格和凄美独特的语言模式成为我国香港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一章。《青蛇》作为其代表作,是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而进行的饶有新意的重写,李碧华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女性叙事视角,特殊性别叙事有助于构建她亦真亦假的爱情幻世。本文通过对《青蛇》文本的性别叙事分析,发现其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的性别意识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正在阅读海飞过往的作品时,总能发觉他在脉络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写"烧脑"的小说架构,不仅是融合推理、言情、家国等元素,亦是以细致的方式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怀。浙籍小说家海飞新作《战春秋》的人物中心不再同以往作品一般聚焦于男性角色,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描摹女性谍者的形象,像里面出现的西施、郑旦等人,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众所周知,西施是越国用来迷惑吴王夫差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10.
王俊玲 《文化学刊》2014,(5):161-165
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在《废都》《白夜》《高老庄》等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仅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失却精神家园的痛苦,而且也为知识分子勾画出了一条条文化救赎拯救之路:即女性文化的拯救、游侠文化的拯救和农耕文化的拯救,这些拯救之路对都市文明的无效抵抗和寻根的失败,反映出作者的痛苦迷惘。但是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王晋 《文化学刊》2015,(2):104-106
享有日本情爱大师之誉的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美丽而又极富个人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渡边淳一对于女性的敬畏、关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本文以渡边淳一的作品《为何不分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冯小刚导演在张艺谋创造的"秋菊"这一女性形象的24年之后,又创造了一个跟"秋菊"十分相似的另一个女性形象——李雪莲。影片《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通过文本上相似的造型艺术及符号语言,意在概括其相似外在表征下呈现出的不同深层内涵,从而揭示出张艺谋与冯小刚在相似的文本中所书写的相近女性形象及其所隐含的全然不同的视听观念。二者借社会底层的女性表象,以两个荒谬的故事结构完成影片,让观众留下无限的遐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进行解读。托妮·莫里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小说各部章节,但人物事件的叙述却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具有碎片化和非线性的特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人物的性格体现出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具备解构主义特点。同时小说有意颠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模式,重构美国黑人女性身份,为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相似文献   

14.
《恋爱中的女人》以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讲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提出对父权制社会的否定意见,批判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希望构建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通过解读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分析研究劳伦斯是如何对歧视女性的父权制社会进行批判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5.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叙事结构颇具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分层和叙事时间上:作品有两个主叙述层和众多的次叙述层,主叙述层塑造故事框架,次叙述层深化作品内蕴;作品的叙事时间方面,故事时间是模糊处理的,多处采用倒叙、预叙手法,并多次采用更为复杂的时间交错处理。作品精巧的叙事结构服务于作者对东西方文明、传统与个人才能冲突之主题的展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其所著的小说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每部作品宛如涓涓细流,清澈地流过,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男女形象。鉴于此,文章在分析《爱玛》独特的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理论基础,从地志的空间的层次来比较分析《宠儿》和《喜福会》两部作品中具体空间叙事特征表现形式的差异,揭示作品叙事结构所呈现的空间化特点,并以此来品鉴两位女性作家高超的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9.
以侠义为主题的文学是我国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侠客形象多来自下层群体,蕴含着传统的世俗观、伦理观和情感观念。《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蒲松龄作为清朝中下层文人的侠义心态。近30年来,关于《聊斋志异》的侠义故事的研究逐渐增多,为《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战争》用细腻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女性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生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本文在了解"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及研读和品味该小说的基础上,从主人公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两方面来阐述该作品蕴含的女性成长与反思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