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育人与劳动育人互融互促,既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改革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又是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劳模精神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举措,构建技工院校开展“三种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一是从加强理论阐释和内容研发,提高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以“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三是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依托,以劳模工匠团队为支撑,建设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3.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推进伟大复兴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化发展,是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必由之路。高校应抓住教育契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结合、专题教学与案例镶嵌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实现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劳动教育中,深入探析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有助于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在引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技能,培养劳模精神,在劳动实践课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创造生活,也改变着未来.就业创业课程引领学生思考面向社会奉献自身价值,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模精神等,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分析新时代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具体要求及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青年劳动观融入就业创业课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劳动者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为传统工匠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精神旗帜,将其贯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助力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内涵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继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农耕文化含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同时兼具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事劳动中凝聚起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挖中华农耕文化的德育价值,对于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有非常大的启示和助力。推动中华农耕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构建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优化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路径,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性;挖掘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价值新意蕴,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王娟 《继续教育研究》2023,(10):103-107
在新时代,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以劳模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劳动锻炼成长成才。将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必然性联系起来,对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进行了剖析,并对以劳模精神引领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职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将“劳动·工匠·劳模”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改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中渗入“劳动·工匠·劳模”精神的意识,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挖掘精神资源,构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一体”评价模式,建立起完善的高职语文课程保障机制,注重将学生的精神需求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以劳模精神进校园为代表的弘扬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劳模精神育人教育,要建立起以弘扬劳模精神为载体育人教育的制度管理机制、引领价值机制、文化氛围机制的三重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靳红 《教育探索》2023,(1):31-35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呈现出功利性、从众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综合育人价值,积极探索把劳动精神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下教育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等原则,在认知提升、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将劳动精神有效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相似文献   

12.
人才资源和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依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推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汇聚了作为后备劳动大军的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内涵,凝聚了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社会。依托“三个精神”助推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需要为劳模和工匠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的精神引领和技能引领作用;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将“三个精神”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行业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教育,赋予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提升高校人才整体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依然存在劳模实践教育不够深入、劳模精神核心观念的传播力弱、缺少传播制度上的设计等问题,应该采取构建劳模精神进入高校系统的教育框架,不断加大宣传、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模资源力度,以及将劳模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实践内容等措施,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崔丹 《成才之路》2022,(7):33-35
劳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能力.文章简述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观融入高职专业课课程体系的方式方法,并提出劳动观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  相似文献   

15.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将这三个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和坚定中华劳动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鼓舞大学生提升劳动素质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需要。应充分认识这三个精神的理论要义、内在关系及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逻辑基础,以“四观”设计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以“四式”设计结构化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体、两翼、三元”评价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是劳模辈出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劳模精神。作为辽宁红色文化精粹,劳模精神中蕴含着宝贵的廉洁文化基因,是地方高校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武器和财富。地方高校廉洁教育的路径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被大大拓宽,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劳模精神融入廉洁教育中,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政务昌明畅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地方高校廉洁教育提供科学化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官桂香 《辽宁高职学报》2023,(10):91-95+100
弘扬劳动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是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思想保障。对于新时代劳动精神,我们要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正确认识劳动者的价值,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现状,我们需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日常劳动实践和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加强高职院校各部门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培育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经济秩序变化、新技术迅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给高校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时代新人内涵为劳模精神融入指明了方向。从劳模精神融入实践难点出发,厘清劳模精神与当代学生群体时代特征、个体主体性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要的融合问题,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通过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与创新,解决融入的实践难点,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能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职业院校要重视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江苏交通强省战略服务。新颁布的职教法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通过重新定位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根植劳动幸福观、培植工匠精神、培树劳模精神、促进身心健康、重塑审美情趣,让劳动教育立学生职业道德之位、科技强国之念、身心健康之本、技术伦理之美、技术革新之路,探索培育具有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交通职教人才。  相似文献   

20.
林晓琳 《知识文库》2023,(8):113-116
<正>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五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多学科融合理念,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劳动专题教育实践中实施多学科融合教育,落实三个层次的中职劳动教育目标,培养正确劳动观,提高劳动技能,感受职业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