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高薪养廉的尝试、浮动俸禄制度完善管理退休金制度等王莽俸禄改制的内容和高薪养廉的历史效应两个方面对高薪养廉——王莽俸禄改制的历史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3.
张筱蕴 《大观周刊》2012,(14):289-289,29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廉浩、职能明确的政府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近年来“高薪养廉”这个字眼又频频出现在公众眼前。本文将就公务员高薪与廉洁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中国,之所以“高薪养廉”对于制止政府官员的腐败不能有效,与中国当时是一个设官分治的农业国度有直接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王莽的复古改制多从儒家经典取材,有一些我们可以从传世经典文献中直接找到其来源,有些则语焉不详。于是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证据就显得格外珍贵了。本文所讨论的王莽计划了两次却始终未得施行的巡狩封禅制度,就是根据近年在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封禅玉牒”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将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进行对证,从而发现一些新的线索,补充了《汉书·王莽传》记载的不足,分析了一些后代因为文献记载不足所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4,(6):F0004-F0004
王莽执政时间不长,但四次变革币制,造成货币制度的混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因为货币制度的失败而导致政权覆没的典型实例。王莽钱制有以下特征。第一,打出复古的旗号,把早已废弃的货币形态重新搬出来,诸如刀币、布币等,然而其器型已经带着浓厚时代烙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已经相去甚远。第二,推行大钱制度,收敛钱财,这是王莽的根本目的。第三,莽钱制作精良,这或许是因为第一次推行大钱制度,心有所虑,所以在铸造上用心良苦,后代的文人墨客多有赞美之词,也为钱币收藏家所青睐。  相似文献   

7.
在明朝皇上身边的心腹眼里,俸禄外收入已经在事实上获得合法地位。以不同的名目,按不同的数量收受财物,已成为不必明说但又真正管用的潜规则。这就意味着清官从上到下全面消失,俸禄制度则成了名存实亡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新莽     
<正>王莽执政时间不长,但四次变革币制,造成货币制度的混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因为货币制度的失败而导致政权覆没的典型实例。王莽钱制有以下特征。第一,打出复古的旗号,把早已废弃的货币形态重新搬出来,诸如刀币、布币等,然而其器型已经带着浓厚时代烙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已经相去甚远。第二,推行大钱制度,收敛钱财,这是王莽的根本目的。第三,莽钱制作精良,这或许是因为第一次推行大钱制度,心有所虑,所以在铸造上用心良苦,后代的文人墨客多有赞美之词,也为钱币收藏家所青睐。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一年,年仅26岁的汉哀帝崩于未央宫,太皇太后王氏(元帝后),立即遣使驰召正蛰居新都封地的王莽。王莽是王太后的亲侄儿,在成帝时曾任大司马执掌朝政,又以仁孝恭谨著名于朝野。在哀帝时,由于忠直勇谏,触怒了专横跋扈的傅太后(元帝昭仪,哀帝的祖母),被迫乞骸骨,回到封地。但这次挫折,却为他在士大夫中赢得极高声誉,史称:“莽故大司马,辞位避丁、傅,众庶称以为贤,又太皇太后近亲,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皆举莽。”K资治通鉴》卷三五)王莽重新执政,的确是众望所归。这次重回长安,拉开了新莽政权篡位改制的序幕。在…  相似文献   

10.
王莽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是篡汉夺位、建立新朝的"帝王"、野心家,一方面他又是力主经济改革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王莽的经济和赋税改革及其在赋税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可贵的,是一份值得我们珍惜的经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傅樵 《兰台世界》2014,(6):44-45
王莽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是篡汉夺位、建立新朝的"帝王"、野心家,一方面他又是力主经济改革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王莽的经济和赋税改革及其在赋税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可贵的,是一份值得我们珍惜的经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国大多数地方出版集团组建和改制相继完成,出版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出版主体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确.与此同时,伴随数字化的浪潮,出版业又迎来了跨媒体出版时代.如何利用集团化改制带来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地发展跨媒体出版,就成为各地方出版集团面临的重大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一份清末奉天地方官员领取薪俸的清单,包括正俸及养廉银、公费银等补贴。清代顺治年间制定的正俸包括俸银禄米,很微薄,康熙末年时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耗羡现象。耗羡是指征收正额赋税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加征的部分,没有数额限制,不上交国库留于地方。雍正元年(1723)将耗羡贴补官员公开化合法化,藉之高薪养廉,因而称为"养廉银"。乾隆十二年(1747),全国  相似文献   

14.
刘秀是西汉宗室春陵节候刘买之后。公元八年,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踢开刘氏政权招牌,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执政后,颁发诏令,实行以“王田”、“私属”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改制。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英豪”的南阳大地主刘縯、刘秀兄弟,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纠集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春陵军,与西汉宗室刘玄加盟的平林、新市兵联合,归并入绿林军。公元二三年,刘玄称帝后,派刘秀等人北上占领昆阳等地。五月,王莽派大司  相似文献   

15.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是国家战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逻辑和理论框架看,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具有经济学本质和动因,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变革,目标是制度变迁.唯有制度创新,出版业才能实现转企改制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程志兵 《兰台世界》2015,(2):152-153
《汉语大词典》将唐代文献中的"资课""资课钱"解释为"财产税"和"课税后发的俸禄"实为不妥,这两个词语都与唐代赋役中的代役制度有关,可以指某些人不服色役而纳金的制度,也指所缴纳的代役金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员,那时叫“致仕”。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致仕制度。唐代,官员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一半俸禄,有功之臣,由皇帝批准也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赐予田地,可以养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媒业的改革正驶入改制上市的快车道。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广电媒体改制上市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电广传媒改制重组“流产”为案例,分析广电媒体“两分开”改制模式及普遍的操作路径,并深入剖析目前广电媒体改制上市中的治理缺陷,依此脉络提出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王莽篡权是历史铁案,笔者无意为其颂德.然而,穿越时空,触摸那些相关的史籍,一个在位15年的帝王却背负千载"篡"之骂名,不免让人有些慨叹,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正养廉银制度是清代雍正时期对官吏给俸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这一制度实施了将近二百年之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养廉银产生的原因清初沿袭了明朝的低俸传统,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总督每年支俸155两,巡抚130两,知府80两,知县45两。这一俸禄标准根本不敷官吏开支,加之地方官还需要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