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词汇语用视角对词类活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关联理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表明,词类活用具有语境依赖性,词类活用是由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百科知识等才得以被理解。本研究对增强词汇语用学的阐释力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知与活用一直被用来描述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不同水平。认知型词汇和活用型词汇也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词库中两种不同的词汇体系。章从语用学及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词汇认知与活用以及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是指本来属于某一类词,具有该词类的词性、语法功能,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进入某一个句子后)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词性、语法功能,词义也随之产生一些变化,而这个语言环境一旦消失,它又恢复原来的特点。这种现象,语法学家称为“词类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汇学习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既有一些具象化的、好理解的词汇,又有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词汇,如何将一些抽象化词汇转换成具象化词汇成为小学语文词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词汇量的扩充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而英语词汇的扩充不仅仅是指学习和掌握生疏的新单词和词组,应该说,全面灵活地、最大限度地运用已知词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同一单词在不同的情形下使用会有不同的引申含意,掌握了一层意思、一种用法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这一个词汇。本文以众所周知的表示身体某些郭位的名词为例,将这些简单熟悉的名词作为动词活用之后,它们就会产生新的丰富的动作联想,如能理解掌握并正确使用既可增加英语词汇中的动词数量,又能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直  相似文献   

7.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知道 ,一个单词、一个词组或者一个句子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但在意义上出现两种或多种理解 ,或在结构上可作两种和多种的分析 ,导致读者或听众对其理解与原意不相吻合或捉摸不定 ,或恰恰相反 ,这种言语现象我们就称为歧义现象。歧义通常被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两大类型。口头歧义又称为语音歧义 ( phoneticambiguity) ,书面歧义则又分为词汇歧义 (lexicalambiguity)和语法歧义 (grammaticalambiguity)。一、语音歧义1.英语中的词首或…  相似文献   

8.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词汇知识目标有了具体的规定,除了要求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的词语概念外,对学生领会词汇和活用词汇分别作了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必须在特定语境中的规定。这种规定对词汇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8,(7)
一、心理词汇概述心理词汇是指保存在人脑永久记忆中的词汇。心理词汇网络同时在几个维度上组织起来,以便保证词汇在语言理解和产生中能够被迅速的提取。心理词汇的记忆有别于对实际词典中的词汇记忆,因为心理词汇不像词典那样按字母排列,而是同时在几个维度上,按意义组织起来的一个庞大的语义网络,有许多横向联系,每个人都按照自身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构  相似文献   

10.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认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相似文献   

11.
零名词,大致说来是表达实体的。①在一般语言环境中,名词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易于理解——因为在名词与其它词语结合而形成的语义结构中,名词只是一个单纯的名词。然而,文言中的名词,以现代汉语观点而言,却常常处于一种所谓“活用”的语言环境中。②活用以后,文言名词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随之而变“活”,这种“活”主要表现为名词在其充当动词性谓语并同其它相关词语结合而形成的语义结构中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名词。本文拟对文言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词汇教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得以重视。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的词汇教学方法,隐性教学法与显性教学法。当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学习者将注意力显性集中在词汇上,被称为显性学习法。当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词汇上,而是集中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此时,学习者可以习得词汇,但不必显性学习词汇,被称为隐性学习法。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一个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被活用时,词义也将有所变化。在文言文中某个词如果按通常的词义难以解释得合乎情理或翻译不顺畅通达,就要考虑词类活用了。识别词类活用,要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也可以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不少古汉语的著作中,在大中学的古汉语教学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以下简作“活用”]已被列为重要的内容。对活用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目的在于探讨活用能否成立。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的:一是定量,一是定性。结论是:活用很难成立。不揣浅陋,献疑如次。对于活用问题,首先就是活用词有多少?这就需要定量。根据活用理论,搜集了一些活用词,计得548个,①用例3518次。其频率是:  相似文献   

15.
论眉山诗案     
所谓眉山诗案,是指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以苏轼作诗“谤讪新政”的罪名,把他逮捕入狱,最后贬官黄州一案。因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所以这个案件被称为眉山诗案;又因御史台叫乌台,所以又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本文想对这场文字狱的起因、经过和性质,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韩业志 《文教资料》2006,(29):103-104
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遇到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尤其是词类活用)的不解和质疑,有很多时候,一两句话很难解释清楚。而对于学生来说,又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碰到新的句子,还是区别不开。究其原因,一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底子不够扎实;二是对词类活用的现象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总结。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一下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规律。一、名词活用的两种类型古汉语语法中,名词活用的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名词做动词,二是名词做状语。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单列出来讲,是因为和现代汉语语法来比较,这两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一)名词…  相似文献   

17.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对阅读、听说、书写,翻译等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词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运用词汇表达思想的能力,即掌握活用型词汇。在我国目前的词汇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误区,如:对词汇教学地位的忽视,学习策略的误用、少用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词汇量不足和词汇学习困难的原因。真正掌握一个词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即运用词汇表达思想、完成交流。丰富词汇语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词汇的可理解性,培养运用词汇进行交流的能力。本通过对词汇教学中的误区分析,提出情境教学的优势以及探讨如何发挥情境优势促进活用型词汇的掌握,希望通过对以往词汇教学的反思,以达到改良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怎样让学生理解、掌握并活用大量的语言词汇,从而使儿童的思维敏锐呢?湖北省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王祖德采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观察。  相似文献   

19.
某词活用后产生的新义与它活用前的意义间应有某种直接联系,活用与兼类并非完全对立,词义系统中任何一义项上都可能活用,也并非只有实词才可以活用.今人在理解活用时往往不明了这些,于是造成误解,有必要给以更明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对文言词汇的词义难以掌握,尤其对文言文的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多义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理解不了,把握不住,区分不开。这是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为了比较简明扼要地讲清楚这几种特殊现象,除了按一般古汉语著作中有关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多义及词类活用的阐述来讲解外,还可以从读音上来加以对照和区别,找出一定的规律,便于初学者理解、记忆和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