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以前的石器时代过渡到农业时代到现在的科技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社会化,国家要想发展好科学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才能处理好科技领域内部的各种关系,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科技、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保证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要制定统一的基本行动纲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有效的政策管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产业是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从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民族地区科技能力普及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社会价值,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离不开边疆的和谐与稳定,研究边境地区体育文化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系,是构建边疆和谐社会、促进边疆稳定发展、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及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滇西边境地区的实地调研,总结、分析论证了云南边境地区体育文化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系,以期推动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边缘走向中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关注与实践 ,是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基础。同时 ,从边缘走向中心 ,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贝尔纳科学政治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为STS研究开辟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新视角,对美国大学STS教育和理论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STS中心率先实行STS教育向科学技术与政治研究范式的转向,从根本上将科技发展与政治格局置于一体,探讨理解科学技术与控制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具有研究领域广泛、教育内容前沿、教育模式开放等特点,对于国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高全社会的科技伦理意识和实现科技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历时的视角看,公民社会的产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民社会的产生、发展依赖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博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社会力量的日益强大、政府权力的作用边界受到控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流发展趋势。公民社会就是在社会力量日益强大,政府权力边界不断收缩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公民社会必将在后工业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公民社会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制约国家权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公民意识薄弱、社会组织自身弱小等诸多问题。建构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均衡关系,促进公民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提高制度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科技互动的形式大致经历了共生、分离、融合等阶段。在石器时代,文化与科技均产生于人类直接的劳动实践,两者互生共存;从青铜时代开始,文化、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走向分离,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不明显;到近代之后,西方率先完成了文化与科技的初步融合,并随后出现了西方科技对民族国家文化的融合过程;20世纪中后期以来,文化与科技之间出现了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式。而这一最新形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文化内容和形式更加信息化、文化经济更加产业化、科技发展更加人文化。  相似文献   

9.
道德规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是一定社会维护发展其经济关系和正常社会秩序的客现要求。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和社会不断完善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辩证统一的一对矛盾体,二者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只有正确认识并积极促进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国家认同感,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内生着巨大的风险与负面效应。科技工作者作为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问题影响巨大。文章通过对中外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问题的反思与探索,发掘保障科技合理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人—科技—社会—自然"四位一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独立以后的印度把科技与教育列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正是教育与科技的作用,使得印度不断的向大国迈进。印度的这种教育强国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对其基础教育改革进行研究,得出了其课程改革坚持凸显民族性的原则、教学内容注重与社会整合、教学方法更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迅猛发展的科技对现代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美国作为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都发达的国家,其科技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也影响着世界。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美国当代科技辅教标准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潘丽  赵苏 《职大学报》2008,(2):127-128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江苏高等学校"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大力提升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摆脱"次等教育"的观念,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高职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依法治国与法律、宪法的关系,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的历史作用为:一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保证;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四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理论只是他的跨越理论中的一种形式。本文阐述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关系及其在唯物史观这一整体中的重要地位问题,从而清楚地界定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的关系,使我们能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列宁、毛泽东在马克思跨越理论指导下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并解决了马克思所遗留的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而且跨越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大众化时代,同时也产生了高校定位的混乱。教育对个体、社会、国家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满足是一种博弈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教育才能得到和谐发展。从国家、社会和个体(学生及其家庭)三个层面论述了对教育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各自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分析了高校定位混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是河北省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主体创新活力的内在要求。立足于政策文本,从现实角度出发,河北省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机制的建设还存在体系化不强、具体的制度设计有待完善、配套措施有待协同发展的问题。为使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实现松绑减负的激励功能,河北省有关部门应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视角,借鉴个别地区经验,通过明确适用主体、适用情形、适用程序,保障免责机制与纠错机制并行,加强社会主体的多元化监督等措施,实现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机制的体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日本竞技体育政策演变的历程与特征,对于推动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奥运备战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认为不同政策导向下的日本竞技体育跨越了“脱亚入欧”期、快速崛起期、改革转折期、渐进复苏期、全面复兴期五个阶段,贯穿了以军事性、功利性、保守性、振兴性、争先性为中心的政策主导思想。日本竞技体育政策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政治利益需要;打造了“一贯制”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与保障体系;构建了科技、信息、医疗、训练、服务等“一体化”运动员援助体系;特定时期缺乏持续性,未处理好与大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拓宽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目标,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利益新诉求;完善奥运备战援助政策,大力提升科技助力、运动员援助、训练参赛等科学化水平;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的多元化、“一贯制”后备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强调政策的延续性和包容性,推动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带动社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职能的演进与现代大学的创新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拓展而逐步形成的。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理应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现代大学要通过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地为社会服务,发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