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在民主观念影响下产生,在旧文化影响下徘徊发展,以及在民主制度下趋于繁荣。我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受西方影响大,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大,而且屈从于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这样的特点在现代女子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催迫着近代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革新与重构。近代职业教育关于人计与事计的现实旨归,关于平民与乡村的终极关怀,关于实用与生利的经验价值,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创新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当前国内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状来看,近代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值近代职业教育运动一百周年之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更充分说明近代职业教育的宗旨、手段、价值、意义,都应该得到传承、再造与复兴。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已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部分。通过中国与德国古代、近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比较,发现我们经历了领先、落后、再学习追赶的漫长历史过程。比较后确知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办学机制、教学模式、教师准入和培训制度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不足。综合分析原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寻求对策,努力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能够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能够满足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探讨适合中国经济振兴、实现强国梦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近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主要特点有:中西兼学,体用结合;重视外语教学;积极开展实习活动。新式职业教育学堂的建立和近代科学技术课程的开设,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农实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政府的倡导与推动和民间的探索与尝试互为应和,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19世纪中后期借鉴西方开始职教实践之后,有远见的学者开始尝试建设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理论,在民国成立至新中国建立不足40年间,有一个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潮出现,可以说是今天职业教育原理研究的奠基时期。201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将20世纪上半叶较为核心和重要的6部职业教育原理性的著作加以整理、再次出版,再现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对职业教育原理认识的原始概貌。  相似文献   

6.
通过透视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教育价值观,以及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对比分析,论证"文明的移植"的不可行性。因而,应该借鉴它的一些基本思想,结合国情、区情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领路人,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系统研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践行其职业教育理念,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进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然而,两者的成效、命运却截然不同。从科技价值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用,直接服务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封建社会本身为它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极限,现实一旦提不出直接要求,它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在进入大规模发展和改革后,提出了不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相关政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研究与分析,发现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指出政策的导向,作为政府以后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加快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筹集问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克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淡漠症",也有助于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1.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既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并认为"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方向。"认真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技术性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就业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然而,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给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步入了类型特色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服务师生的制度体系,是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扎根中国办高职、创建职业教育理论、建立职业教学体系、构建职教《中国协议》,是高职发展的理念;服务伟大工程、国家战略、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高职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办学,是高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乡村教育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先声。从现代性视角,审视倡导者在“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思想以及其对于现代性的肯定与批判,对于办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职业教育应当适应现代农村发展需要、推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构、满足农村广泛群体等发展要求,助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从而凸显其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活力因素。所以,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为我们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法律保障。当前,我们需要做到“三个并重”:职业教育政策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并重;职业教育发展体量与质量并重;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我国体育留学生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清末民间的体育留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推进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清末民间的体育留学生面临着“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与国民体质形象重构的迫切需要,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与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需要对近代西方体育文化有种全新认知。清末民初体育留学生对中西体育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优化了体育教师师资结构,推进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开中国近代体育研究先河,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学术理论建设;拓展了中国体育文化视野,推进了中西体育文化的传播互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产业发展的经验,引进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陈子季,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学术年会上曾说到,未来的中国职业教育将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依然存在着职教吸引力不足,职教吸引力不高的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教育现状:国家的重视、社会偏见、个人认识不足,在现状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寻求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的有效对策方法。主要提出通过加强内部职教体系建设改善外部环境内外兼修、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从小提升职业认知三个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推动了西医教育的发展,且最初只是针对男性的教育;清末出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兴办女子西医教育,民初女子西医教育建制化完成;女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造就了早期的女医群体,冲击了中国固有的职业观念,促进了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使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