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既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要符合本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徐力进 《云南教育》2009,(23):38-40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大理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笔者就大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工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必须…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首先确立并坚持正确的城乡协调发展原则,才能确保城乡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解决城乡关系问题,单靠市场机制或国家计划干预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难点。“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农村劳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转变观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除此之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7.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难点.“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农村劳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目前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要在加快发展城市化的同时,搞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达到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学术界正在讨论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根据现有实践经验,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中,需要以创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与规划战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和机制、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以此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个人诚信的提高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诚实守信方面更应该做全社会的表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培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共哲学的复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内在倡导的共生、共享、共赢的价值理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但公共性哲学理念的形成与发挥也要以社会的不断和谐化为前提,和谐社会是公共哲学追求的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民众公共性哲学理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表征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序发展的良性互动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放在系统哲学的视域下,分析和谐社会的系统性,应用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性原则、差异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所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必然要受“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双重规制。一方面。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奈例等“制度性”因素规范着各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秩序和大量社会关系又游离于法律规则之外,“非正式制度”因素发挥着调节人们的行为和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建设应强调“非正式制度”因素的积极形态。使“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外在制约转化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价值创造与新型文明的培植过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性审视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实现教育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的价值规定:自由、公正、平等、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主体独立、市场决定、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也就是价值规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一方面是利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来匡正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损害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运行十多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严重地危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思考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稳定、共同富裕、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要件。中国社会分层出现了以“非身份指标”区分社会地位、新阶层兴起、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利益多元化等新变化。构建和谐社会要引导社会分层结构向合理、合法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结构、制度和组织的调整或重建,营造多层次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必要条件,它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促进共享国民财富的基本制度安排。因此,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所谓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大同社会,而是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实地说,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有共识、可包容、双赢、共生、有共同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社会.深入挖掘和谐社会蕴涵的文化意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