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任何报刊,编辑方针的定位恰当与否,都决定着读者群的大小,双重效益的高低。青少年报刊现在全国有数百种,编辑方针定位的准确如何,决定着自身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编辑方针的定位,一个是面向哪个读者层次的切入点的选择,一个是受众多层面需求的融合。 读者层次切入点的选择 《求是》(前身为《红旗》)杂志面向党的中高级干部,《人民日报》面向县及县以下党的基层组织,《光明日报》则主要面向知识界,大报如此,青少年专业报刊亦如此。《少男少女》杂志,面向的读者层面主要是城市中学生,兼顾农村,《中学生报》则面向占中学生80%的农村中学生,兼顾城市。不明确这一点,就不能稳定地吸引读者,保持报刊旺盛的生命力。《巨人》杂志,其实是面向少年儿童的,但由于名称表达的办刊方针不是一目了然,单纯宣传媒介中的评介,亦给人一种同时面向成人少儿工作者的印象,叫人误读为培养巨人的摇篮,这样,就失去了一批读者。本来,这个刊物面向少年儿童的作品文学品位是不低的。前几年有个刊物叫《明天》,还有一个刊物叫《未来》,也是由于编辑方针定位不明确,读者的阅读凝聚力自然就不及《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现在,这两个刊物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杂志创刊在一九三○年,那时我是个初中三年级学生。我对《中学生》的印象很深。它创刊时,我就是它的读者。五十多年前它的创刊号封面,我还记得。我很早就在《中学生》上投稿。那时《中学生》上有《读者之页》的栏目,我在那个栏目里投过稿,写的什么题目,用的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中学生》是我的老师。我从《中学生》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有文化的知识,又有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读者是期刊的上帝,读者供养了编辑。”这句话所强调的自然是读者对于期刊的重要性。一份期刊的成败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者数量的多少,这对于期刊的经营来说是不错的。然而,当民国时期从事过期刊编辑的人提起这句话时,却隐匿着编辑为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使期刊走向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对于出版巨人胡愈之来说,编辑出版期刊是他一生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建国初期创办《新华月报》外,胡愈之的办刊活动主要集中于1914年到1949年的30多年间,曾先后主编、创办《东方杂志》、《世界知识》、《月报》、《风下》等10多种期刊,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一个深谙办刊之道而又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大家,胡愈之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曾经在《新闻战线》杂志工作多年的编辑,现在回过头来谈这本杂志,似乎有点不妥,原因是难免有感情色彩。但是因为我现在毕竟是在大学教书,也算得上是《新闻战线》杂志的标准读者了。从编者到读者是一种角色转换,更能体会编辑这本杂志的不易,也更能发现它的进步。最近,我发现《新闻战线》用了几期的跨度,在新开办的《服务热线》专栏中介绍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领导成员名单,这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据我所知,新闻界许多人都非常希望得到这种实用的信息,有许多人要经常和新闻界领导机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闻核心期刊”的由来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新闻核心期刊?编辑同志:《新闻战线》杂志的《服务热线》栏目,从今年第3期开办以来,服务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我期期必看。我有个问题,想请你们解答一下,我常看到一些杂志封面上标有“中文核心期刊”和“新闻核心期刊”等字样,这两者是如何划分的?湖北读者刘玲《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新闻核心期刊”这一话题,回答一下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新闻核心期刊”的“鉴定专家”成员,有责任、有义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此,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我的编辑生涯》,林君雄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林君雄,在他的著作《我的编辑生涯》(以下简称《生涯》)中总结自己40年编辑生涯时说:“虽然我是一只笨鸟,但是尽力了。”这句话说得很平和,并不崇高,也不会对读者产生很强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杂志已经出到二百期了,二百是一个相当大的整数,因此本杂志编辑部同人就觉得在这一期上有写一点纪念文字的必要,并且大家拟定题目,分别担任写作。派给我的题目是“《中学生》是怎样创刊的?”要说《中学生》的创刊情形,就不得不先来谈谈《中学生》的前身《新女性》杂志。原来当开明书店于民国十五年创立的时  相似文献   

8.
职业需要和兴趣使然,《新闻记者》是我案 头常备的杂志之一。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深感在目前报刊如林的格局中,要办出一本有自己独到品位、风格的刊物,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范围和读者对象的刊物,确也不易。可喜《新闻记者》从去年四月改版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拓展。 记得改版之前,《新闻记者》曾发有“致读者”书,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记者在杂志上唱主角”、“写记者,记者写,雅俗共赏”,这就有别于学院式的纯理论性刊物(这类刊物当然也很需要,这是分工所致,在此毫无贬衰之意)。我赞同这个定位,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9.
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评《科技与出版》杂志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编审郭有声一个刊物办得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读者。“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这句话是在一次座谈会上,读者对《科技与出版》杂志的评价。笔者与该杂志结缘已10余年,细细品味读者的这句话,深感...  相似文献   

10.
飞鸿二笺     
亚民、子平同志: 你们好! 没有想到你们会在《中国编辑》杂志上联合署名发表题为《孩子·牌子·台子》的文章。我仔细拜读了大作,很高兴你们作为杂志主编和执行主编的郑重其事的表态。我深切地感觉到了你们对杂志的一片真诚。我为杂志的读者和作者庆幸。 我不仅赞成你们的观点,而且欣赏你们的文采。我的这封信是对你们的文章的共鸣和延伸。正如你们的文章实际上已经提到的,杂志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编辑这个中心,或者说离不开编辑、编辑学、编辑活动这个中心。比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早期开始,《好管家》就一直处在人们信赖的氛围中,为读者和广告客户都带来了不少收益。对于广告客户来说,一本杂志的影响取决于读者对编辑产品的信任度。而在这方面,没有一本杂志能够在获取读者信任方面比《好管家》做得更成功的了。  相似文献   

12.
由上海市编辑学会主办、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杂志《杂家》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这是该学会继《编辑学刊》出版之后的又一个刊物。《杂家》是以各类图书、期刊、报纸编辑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文化、艺术、教育部门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杂家》反映编辑的思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港台不少歌星来大陆演唱,他们之中有些人虽然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但人一走,歌声也带走了。只有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至今仍在大陆广大听众的耳畔回响着。这是因为张明敏唱出了每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心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所以他的歌声长久地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由此我联想到,作为报刊编辑,最可贵的素质就是要有一颗读者心,一颗时时处处事事为读者着想的心。如果有了这样一颗心,那么刊物的生命也就强盛不衰了。各个报刊的任务和主要读者对象是不相同的,因而编辑心系的读者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就拿《半月谈》来说,《半月谈》的主要读者对象是我国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党给《半月谈》的任务是:坚持以时事政策为主,以基层读者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正确认识自我。用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的话说,就是八个字:辐射全国,影响一代。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新闻三昧》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都认真拜读过,也深深为该杂志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但我也发现,《新闻三昧》中有的文章出现的错字和不妥之词较多,降低了该杂志的质量。如1996年第一期中,沈杰先生著的《忆中国女排首登世界冠军“宝座”》一文就出现许多差错。也许原稿如此,但我认为责任编辑在编辑文章时应把好关。下面是笔者挑出的差错,不知是否合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笔者很欣赏日本企业界进行新人培训时的一句话:你的工资是顾客发放的.这句话体现了顾客至上的理念.在图书的命名上,这一理念同样适用.图书的命名,要方便读者,贴近读者的理解水平.关于《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书,有出版社的编辑在2010年《科技与出版》上发表文章,指出这样大白话的书名根本就不配作为书名.  相似文献   

16.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7.
此生注定要和书刊结缘。早在上初中时,我就萌生当编辑的梦想,如今回想起来,似乎还能体会到那时候看到《读者文摘》、《辽宁青年》等杂志或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日后能成为编辑,编一份像《读者文摘》那样的杂志,或者开一家书店,守一屋好书,和爱书人分享好书带来的快乐,都是很惬意的人生选择。没想到事隔多年,我真成了编辑,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两界的纽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这是党对出版界的要求,是一项英明的决策;同时,这是出版界和读书界两界共同的愿望和需要。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有专家。就评论界而言,就有文学批评家、剧评家、影评家……可是,我们听说过书评家没有?要有我们的书评家,就得先有专门的书评杂志。任何专业队伍都是在干中诞生、成长和成熟的。若《决定》的这一任务得以  相似文献   

19.
“组织社会力量”这句话,凡是五十年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过编辑的人,大都很熟悉的。前些年,由于林彪和“四人帮”为害,许多同志对于这句话恐怕不一定很清楚了。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闲话,在那金子一般的五十年代,在如何做好编辑工作上,这句话确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青社从总编辑到传达室,总共二百来人,但却出版了七种期刊(《中国青年》、《世界青年》、《农村青年》、《中学生》、《辅导员》、《旅行家》、《文学知识》两种丛刊《红  相似文献   

20.
笔者很欣赏日本企业界进行新人培训时的一句话:你的工资是顾客发放的。这句话体现了顾客至上的理念。在图书的命名上,这一理念同样适用。图书的命名,要方便读者,贴近读者的理解水平。关于《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书,有出版社的编辑在2010年《科技与出版》上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