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九华山儒释道三教宗教文化的梳理分析,论述了作为主体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如何融通儒、道文化,从而形成九华山三教融通的特色宗教文化,并将其主要文化特色概括为:三教融通的宽容态度;三教融通的世俗性格;三教融通的地藏精神。  相似文献   

2.
佛教产生于印度的恒河盆地,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起源最早,典籍最为浩瀚。在它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外文化的渗透、交融,佛教实际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儒、道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兴盛,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但也不能  相似文献   

3.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了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的融合后,在隋唐时代,备受封建统治者的优抚和礼遇,成为封建帝王实现有效统治的一种手段。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在中国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起来,达到了其宗教地位的顶峰。本文试图通过概述佛教兴盛的表象,对其兴盛之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我国汉族传统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既庄严肃穆,又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以神灵为核心展示内容、以人的音乐性为传播方式的佛教音乐类型,为当代汉族传统佛教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参考。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重视的今天,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局内人的视角对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体现出来的宗教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但往往忽视了佛教音乐中宗教观念与文化、信众情感之间的联系。因此,如何从整体层面上解读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人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并随之发扬光大.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受教育人数的激增,特别是平民子女受教育人数的激增和日本佛教的兴盛,寺庙的大肆兴建,逐渐的产生了一种日本独有的宗教教育——寺子屋教育.寺子屋教育以寺庙为授课地点,由寺庙的僧人为授课教师,面向广大平民子女,教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并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日本这种独特的宗教教育的产生、兴盛和衰落.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深入于中国文化之中并作为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其影响主要集中并体现在中国的社会教化方面。自魏晋开始,儒佛道三家开始交融互补,并且在政府和民间,佛教都取得了成功。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道德学说中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部分,从而更加符合国人的道德习惯,达到儒佛一致,成功地融入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教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佛教传经者与佛教信徒由于能够严格地遵守清规戒律,钻研义理,博览群书,故此一时成为有着巨大示范作用的道德楷模,得到胜过儒家大师的尊重。随着三教合流,三教相互借鉴,各为统治阶级所用时,佛教道德学说在其华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被认同,它在大众中的教化作用就会确定下来,从而在更为深远的意识上和更为广的范围内有效地发挥其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8.
高姗 《文教资料》2013,(17):59-62
一、绪论佛教是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的一种古老宗教,在中国秦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至今仍是学者们争议的问题。自东南海路传入,由印度洋航行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今学术界的一种主流观点。这是由无数的相关考古发现积累而成。所以无论  相似文献   

9.
河南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简略考述佛教在河南地区传  相似文献   

10.
试论佛教对朱熹的影响何明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宋代已是很为兴盛。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朱熹,虽然是以倡导理学著称于世,热衷书院教育留名后代,但在其一生行业实绩之中却强烈地表现出所受佛教的影响。本文拟从朱熹的哲学思想、教育方法、修身理论等方面加以探讨,以就...  相似文献   

11.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2.
三教合流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的反映,提倡一种“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精神。宋代帝王顺应了三教合流思想,采取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宗教思想为辅助手段的方针,允许佛道二教的均衡、适度发展。使得宋代帝王的宗教思想呈现出功利性、多重性、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安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从东汉起,佛教已经传入,道教也已产生.南北朝时期,佛寺僧众已有习武之风.从隋唐到五代,安阳佛教兴盛起来,道教也有很大发展,灵泉寺成为"河朔第一古刹".宋金元时期安阳佛教和道教进一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除佛道两教得到继续发展外,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传到了安阳.  相似文献   

15.
莫林虎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19-122,137
钱谦益儒佛融合的思想,是明清之际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映。在钱谦益思想中,儒、佛两家思想既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特点影响了钱谦益诗歌创作的面貌,使得他的诗作得以表现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历史的丰厚内涵,在明清之际这一文化转折期成为承前启后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白话小说往往儒道释三教观念并存,作品援儒入佛,宣扬忠孝,意在借助中土传统伦理观,搭建中土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心理接受平台.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更大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这一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积极吸收佛学精义,主张儒佛融会,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一时之间,西京长安城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对佛教的接受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为什么在当时的京都长安会出现如此繁荣的佛教文化传播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佛教满足了民众的多重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即: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政治需求、宗教需求及娱乐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