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那么就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人口”,不能发现问题便谈不上科研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而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与思考是捕捉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观察没有思考(研究)是“视而不见”,说明没有科学头脑。只有思考而没有观察,思考便成为空想。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说明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可以设计以下连环实验:(1)按课本要求做好图1实验后,继续使杯身逐渐倾斜。如图1乙、丙所示。同学们马上发现纸板同样不掉,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村朝各个方向都有。  相似文献   

3.
爱在教育中     
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美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刘申东 《考试周刊》2011,(60):232-232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全部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用“爱”来诠释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期盼和关注,在具体的教育中,我将“爱”的教育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近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很多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很多的数学发现也是从猜想开始,正因如此,著名的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想吧!”笔者在教学中努力渗透波利亚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学生猜想思维能力的培养,诱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如何诱导和激发学生的猜想思维的一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奠宙 《现代教学》2005,(12):18-18
我觉得数学有两种形态:教科书上的学术形态和教师采用的教育形态。学术形态比较严谨、简洁、形式化,属于“冰冷的美丽”。但是,教师如果只是把教科书上的严谨表述在课堂上重复说一遍,那就没有意思了。因此必须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让学生进行火热的思考。既然是火热的,就难免有激情,抓住了主要的“西瓜”,也难免会漏掉一些“芝麻”,弄得不大准确。  相似文献   

8.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这句名言阐明了知识与思考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数学课而言,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可见,我们的数学课堂在追求形式新颖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思考——关注思考的时空度、深度和高度.  相似文献   

9.
付琼 《湖北教育》2005,(12):61-61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德,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其深远的寓意.那就是要构建出民主平等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杨红春 《湖南教育》2002,(10):49-49
换位,顾名思义,就是交换位置。所谓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和对方交换位置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若用来教育学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一、移花接木法学生甲在语文课上不做笔记,转过头和别人说话,被任课老师发现。任课老师批评他,他就在课堂上和老师顶起来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将他喊到办公室,随便地问:“你成绩较好,平时有同学向你请教过问题吗?”甲答:“有。”“那你告诉人家吗?”我问。“有时讲,有时不讲。”“你跟他讲时,他不听怎么办?”我又问。“没出现这种情况。”他答。“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呢?”我问。“那我就不…  相似文献   

11.
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巧的问题,而是不会思考,没有思想。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凡是有些探究意识、爱思考问题(甚至经常说“感到苦闷”)的学生。发议论的水平相对比较高。思考意识来自独立的生命意识,有了属于个人的阅读。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意志不再由“统一思想”取代,人也就慢慢地“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从教20多年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评价是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评价,是教育评价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最关注的一个方面。因此,探究评价艺术,不失时机、有分寸、真诚的评价,是推动学生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13.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学周刊C版》2011,(5):121-121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叶澜语)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存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没有听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笔者以为,课堂上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过听课者细致的观察,听课后有意识地思考、总结,就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听课也是一种创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都奥妙,就是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家长和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呢?我既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也是一群孩子的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关于孩子爱的教育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他还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从未有过的推动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不使学生成为只唯书、唯上、唯名人,缺乏求新、求异、求实创造精神的书呆子。因此,创新教育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问题意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在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师‘懒’学生勤”,这是我从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具体体现。我的“懒”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