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同学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受到压抑和扼制,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动脑思考,质疑问难,而使课堂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学生必将学习得更深更好。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在试教语文第二册《树林里》这课时,由衷地感慨:"我只是在完成教案,而不是在演绎生命!"其实在课堂上,这样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了:"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老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当语文课堂出现了跟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不一致的"教学意外"时,很多语文老师作出的决策是忽视"教学意外",强迫学生的思路跟着教案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在创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不少学校推行"学案导学"。不可否认,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模式相对于教师的"满堂灌",注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好处很多。但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对"学案导学"的理解不一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学案导学"模式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将它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将"学案"等同于教案。有个别教师把"学案"当教案,制作"学案"后,就不再备课、写教案,课堂只是对"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讲解,就算完成了教学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于是,我们就常见到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对这种教学形态,过去有一个褒义的形象比喻,把教师当作水桶,学生当作容器,整个教学活动就是倒水于容器之中,可没想到,水桶和容器里的水是死水,灌水盛水的过程又是那么呆板、那么被动.  相似文献   

6.
张利剑 《儿童音乐》2008,(10):44-47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这些未曾预料的状况,恰恰动态地生成了我们必须去直面的很多问题。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学生的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在课堂中动态生成,进而  相似文献   

7.
课堂不只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演绎教案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体验、感悟的历程,是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生成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  相似文献   

8.
李清祥 《考试周刊》2014,(20):30-30
<正>反思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接受,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主角,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氛围,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顾文秀 《人民教育》2012,(11):40-41
说起"教师基本功",我们以往大概是这样定位:一是学科专业技能之功。比如语文教师要能写得一手好字,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即所谓的"三字一话",音乐教师要会吹拉弹唱等。教育类似技术活,教师就像"教书匠",没有考虑过"知识传递与生成、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联系。二是对教材及知识本身的钻研之功。我们也认真读教材、备教案,却忽略了对最重要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三是对班级、学生的"掌控"之功。上课时"掌控"课堂,带班时"掌控"班级,教师和学生更像  相似文献   

10.
"反串":即课堂上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教师只是"配角",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正如俗语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成了"主角",由于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当了"配角"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低得可怜,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它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  相似文献   

12.
<正>在听课过程中,时常会发现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课堂按着预先的设计"讲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后排有学生睡觉,教师也视而不见;学生听没听懂,教师也不管,只顾按照教案将"讲课"进行到底。这使"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体验和创造生成,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显然是无效的。一、精彩、灵动的课堂1.需要目中有人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意识,要坚持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的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通常被教师理解为"课前备课",是指课前教师的准备.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但是,课前怎样备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前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往往会出现设计不恰当、不充分的现象,会发生意料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怎么办?教学之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要不要反思、修改教案,以利再战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全程来研究备课.我们认为,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分三次完成,即"教学设计"三步曲:课前的预想设计--课中的现场设计--课后的反思设计.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施展空间,更是学生习得知识文化和学习技能的最重要途径。过去,中、小学课堂曾被认为是"教案"表演的舞台。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的话来说":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和观众。"正是这样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催生了"课堂教学改革"。而课改正如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所言":课改的问题不单纯是改课,其实是思想和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特别喜欢自己当"导演",让一部分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学生充当"演员",按照教师的意愿和教案编排程序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演出",让一小部分"学困生"充当"观众",专门回答一些"对不对"、"是不是"和"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  相似文献   

16.
谈课堂生成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视备课的好传统,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教案上课.但是,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17.
林占盛 《教师》2014,(18):100-101
正"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把课堂当成了舞台,把学生当成了道具,把教案当成了剧本,把教学当成了表演。这种教学冷落了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资源,让教师失去可再创造的空间,对于学生主体尊重、个性的张扬更只是空谈。那如何促进资源生成,又及时捕捉并应对生成呢?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施行多年,课堂教学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这一教材资源,学生作为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课堂上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然而在目前的数学课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很少利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往往按预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资源的大量流失.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让数学课堂"材源滚滚"呢?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音乐课教学中融入小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新方向。"小器乐进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约法三章",上好入门的第一课;需要家校互动,帮助学生保持器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以学生为本,努力积累课堂器乐教学经验。我们应将器乐教学落实到课堂的每一处细节中,进而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张惠婷 《教师》2014,(31):95-95
正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灵魂,完善人的性格,激发人的意志。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塑造孩子们良好的品格,对他们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小学音乐教学时常出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总是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致课堂效果不好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一直困扰着笔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举动,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从教材、教法出发,"认真"地备了课,却忽视了"备人",忽视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多下"基层",多了解学生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