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的教育     
尤里斯·伊文思,荷兰国际知名电影导演,多年来一直从事进步电影事业,在西方有一定影响。伊文思过去长期与我有联系,对我国一贯友好,一九三八年曾来我国拍摄过抗日电影,解放后曾多次访华。玛斯琳·罗丽丹,法国电影工作者,现协助伊文思搞电影录音工作。一九七一至七三年,伊文思和罗丽丹先后两次同来我国进行长期的参观访问。法国《为什么?》月刊一九七二年一月号刊登了他们合写的一篇访华文章,题为《中国的教育》,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下的话语模式中,文化的接受者往往是作为传播者的一个虚弱陪衬,电影《英雄》、《阿甘正传》、《黄河绝恋》均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创作者本身持有的意识形态。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观众对待中西方电影有着不同的观影心理。  相似文献   

3.
《雪花秘扇》是美籍华裔导演王颖进行跨界文化生产的又一次尝试,电影的跨界性不仅表现在投资、宣传、制作等外在环节,也表现在电影内在叙事的跨性别、跨国族、跨阶层尝试。通过讲述一个有关中国、女性和同性恋的故事,王颖表征了一个置身西方主流电影场域中的华裔导演,如何通过一种边缘性的创作,完成对西方主流文化的潜在抵抗。然而一个完全差异性的"他者中国"的建构,于不期然间却迎合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雪花秘扇》最终反映了试图出入中西的诸多华裔导演在跨界文化生产中的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的叙事诗《一个和八个》,完成于1957年12月18日。由张子良、王吉呈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一个和八个》,发表于《长安》1983年第11期。由张军钊导演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正式公映于1985年夏。《一个和八个》的故事,由三种形式叙述之并形成文本,这就具备了叙述学的三大要素:故事、叙述、文本。叙事诗是诗化的故事。电影是画面化的故事。电影文学剧本则介乎于二者之间。在长期的审美经验中,电影被视为唱诗的艺术。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比其他艺术家更贴近哲学。第五代导演则力求贴近诗人。电影文学编剧则成为诗和电影的中介。《一个和八个》是我国银幕上第一次将诗移植成电影的真正成功! 那么,在叙述学研究中,叙事诗与电影是否具有共同的叙述特征呢?它们在故事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郭妮 《考试周刊》2009,(3):133-134
经典英文原声电影不仅可以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生动的语言环境,而且可以作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良好素材。本文以英文电影《春风化雨》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运用该片进行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加强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反映着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末代皇帝》、《喜福会》、《功夫熊猫》三部以中国为背景的代表作,蕴含着西方在不同时期的中国观。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并分析造成对中国有不同解读的深层原因,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7.
电影《刮痧》以"刮痧"这一东方传统医疗技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展开情节,讲诉了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试图以电影为栽体,深入剖析东西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在多元化世界的今天,倡导如何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包容及理解,避免文化冲突,最终实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长卷绘画在结构、风格、虚实、透视与时空观念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画板绘画的特点,直接影响了西方先锋派电影的先驱艾格林的《斜线交响曲》与里希特的《韵律21》和《韵律23》等作品,他们由此首创了抽象动画电影这一先锋派电影的亚类型,在电影艺术上做出了独创性贡献。玛雅·黛润被誉为美国地下电影之母,她的影片《对暴力的反思》直接取材于中国武当与少林武术。中国武术除了实用性以外,还有审美性、仪式性与伦理性、以及“道”的精神。影片运用多种技法,将对于中国武术的表现转变成为充满电影艺术探索的作品。这些西方先锋派电影与中国文化之间进行的直接对话,对于我们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电影的特征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努力开发新的电影资源。”当新时期的电影劫后逢生,从雪封冰冻中苏醒过来,便以极大的速度拓展着自己与世界电影的横向联系。同时,二十世纪世界文化潮流的冲击,又形成了中国电影自觉的观念更新。当前,中国电影探索的新潮,便是社会生活急剧变革带来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深刻变化在银幕中的涌现。“探索影片”就是这股崛起新潮的结晶,专指近几年出现的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形态上进行大胆革新、努力开拓而带有某种实验性质的电影。如《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黑炮事件》、《海滩》、《良家妇女》、《青春祭》等等。这些影片已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在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电影从“杂耍”成为一门艺术,是以美国默片大师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为标志的。如今,电影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重要传播媒介,已对整个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等领域日益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不但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进入了科研机构。电影题材呈现多样化,色彩追求更自然、更逼真,风格趋向纪实性,电影语言更丰富。当代世界影坛上出现的“政治电影”正是这种新的电影样式,如意大利的《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法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教父》  相似文献   

11.
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分别被中外两位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从陌生女人的形象塑造出发,对两位改编者的电影叙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部电影所展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阐释出东、西方女性在爱情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刘薇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5):96-99,117
电影《罗拉快跑》的表述是“时”,这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叙说。它表达了西方文化中命运、偶然、游戏的主题,又契合了东方文化中宿命、“无常”、“无为”的命题。东西方文化对“时”的认识相比照又相交融——这是赏析电影《罗拉快跑》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以《偷自行车的人》、《马路天使》、《十七岁的单车》为例,从纵向和横向以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和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风格,能够发现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相似和不同,有助于深入理解现实主义电影传统在中西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弋亚娜 《考试周刊》2013,(73):19-20
西方现代奇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在20世纪后半期风靡全球,成为大众文学的一种主流形式。这部在2004年根据丹尼尔·华莱士小说改编的电影《大鱼》("Big Fish")极具奇幻色彩,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中,在"幻想"与"现实"穿插交融的影片叙述中,从成人的视角让观众经历了一场奇幻、冒险的旅程。本文从西方现代奇幻文学视角对《大鱼》这部电影进行分析,探析影片中所蕴涵的深刻寓意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万敏 《海外英语》2013,(19):291-292
电影《推手》是出自中国著名导演李安的反应中西文化冲突电影的三部曲之一,这部作品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而分别以"孝和敬神"为核心的中西方孝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有《孝经》,西方有《圣经》,一个敬长者,一个敬神,却大相径庭。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中,也时有冲突。该文从价值取向、代际关系上、伦理支撑上以及各自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上这四个方面,以电影内容为依托,浅析两者的差异,希望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来获得启迪,对跨文化的交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生活和文化的浓缩和再现,电影《刮痧》即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与美国法律之间激烈碰撞的故事。本文将以《刮痧》为载体,简要讨论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艳君 《海外英语》2012,(20):191-193
古希腊是孕育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沃土,她不仅在哲学上活跃出众,神话故事也是源远流长。电影是人们传播信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将二者结合,通过对电影《特洛伊》《俄狄浦斯王》与《盗梦空间》中古希腊神话元素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电影的背景文化,从而增加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是孕育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沃土,她不仅在哲学上活跃出众,神话故事也是源远流长.电影是人们传播信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将二者结合,通过对电影《特洛伊》《俄狄浦斯王》与《盗梦空间》中古希腊神话元素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电影的背景文化,从而增加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  相似文献   

19.
更正     
寒星 《学习之友》2008,(3):48-48
在《英语通》上读到一篇题为《中国的白求恩与加拿大的白求恩》的文章。作者谈到他在加拿大第二次观看了中国、加拿大、法国合拍的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后的感想。作者再次感受到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如何塑造英雄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
《红高粱》不管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虽然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取材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但是两者却有着诸多的不同.运用西方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研究方法,在时空畸变视角下,从结构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探索电影《红高粱》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