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立足中国共产党新的实际、准确把握新时代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管党治党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沿着"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的逻辑进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拓展和完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族特色和时代视角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国际局势交织催化的现实背景与中国实践伟大成就的坚实支撑下,这一思想从“立足本土”深刻改变中国到“胸怀天下”逐步开辟影响世界的新境界有着逻辑的必然性。从理论基础、现实机遇、历史流变与实践回应深刻把握其发展逻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境界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主阵地。通过分析党史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代意义、原则要求和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4.
宣传普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学校通过改进授课方式、促进理论认知,建设校园网络平台、增强理论传播的时代性,浓厚文化氛围、增强理论渗透,拓展实践空间、深化理论理解四种途径,不断丰富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以创新精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时代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学科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的政治优势,在知识体系上需要自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来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理论。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提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是构建符合知识体系叙述逻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丰富的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对此进行全面把握和解读,就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中洞察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历史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明晰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理论根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体会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紧迫需要。在理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逻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的实践路径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注重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建立健全高校思政“金课”发展的各项制度,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观照和提升.在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性建设的逻辑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系统全面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它的诞生不仅标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基石。文章从社会环境育人、价值观念育人和实践育人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理念创新、促进教育环境优化、深化教育实践磨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启示意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样态,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以抗美援朝精神生成逻辑及内涵意蕴的阐释为基点,明晰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将抗美援朝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时代新人的培育和抗美援朝精神的赓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具有深层逻辑关联。教育强国以文化强国为基础,文化强国以教育强国为动力,构成了教育强国的基本文化逻辑。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还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阐明教育强国的文化遵循和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领,以教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方向、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指导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体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增强扩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力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和巩固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应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方法、实践和环境创新,与时俱进,增强效果,坚定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动摇,切实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白显良撰写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架构基本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为逻辑出发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与"显"作为立足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体育精神的融合实践性。该书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科学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实效性三个维度,全方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把握、历史考察、理论支撑、存在类型、要素特性、过程分析、机制运行、建设实践等方面。将体育精神融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个务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坚持管党治党的政治智慧,坚持埋头苦干的政治品格。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其理论逻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宝贵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其现实逻辑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必然选择。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内在逻辑,应坚决做到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奋斗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本领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逻辑出发,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融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教育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从理论逻辑出发,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同根相融,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融通;从实践逻辑出发,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并进、同向发力。立足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入党史资源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坚定学生的历史自信,增强学生的理论自觉,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这一方法论,深刻洞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位,按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逻辑理路,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国内外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逻辑的思维向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的逻辑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生命线”作用的载体。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结合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遵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理论逻辑,以回应时代之问为主线的实践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建构起以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四个维度寻求新突破,开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助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揭示中国教育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成果,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灵魂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曾丹凤 《西藏教育》2023,(10):49-52
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基本形态,也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新时代新阶段必须直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两种教育形态的统一,在历史逻辑层面,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在理论逻辑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方法论要求;在实践逻辑层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需要。高校以“三全”育人为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立足“三主”,从介体、客体、媒体、主体四个维度抓好四个关键,即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内容的分类融入、管理服务的全面优化和教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全要素育人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形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高校劳动教育的全面加强,迫切需要明确其主要依托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课程,不仅在破解高校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而且在全面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理论属性和实践属性,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新时代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高素质劳动者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因此,思政课应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依托思政课开展高校劳动教育,需着力挖掘教材资源以探寻逻辑生长点、加强经典学习以夯实理论之基、开展专题教学以突破重难点、用好实践课堂以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始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讨论.回顾梳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得以清晰地呈现.新时代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更高层次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紧紧围绕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和接受规律的基本范畴,如引领与塑造、选择与认同、差异与共识、活力与秩序等构建起体现新时代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