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静静 《教师》2012,(4):57-57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重大且深刻的意义。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即点明了朗读的重要性,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就有大量的诗歌,皆为学生朗读的佳作。同时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普通话、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语文讲读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有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得以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中围绕朗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时刻不忘“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我的做法是:巧妙创设情境朗读,讲究朗读教学艺术。一、巧妙创设情境朗读(一)配乐曲朗读,烘托情感。配乐曲朗…  相似文献   

3.
一、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语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了解文章、领会语言的的前提,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方法,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文章语义,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  相似文献   

4.
“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奉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义”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的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三、品味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  相似文献   

6.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文言文学习尤其离不开背诵。熟练的背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助于掌握句式、积累词汇;有助于获得和强化文言语感;有助于训练说话,提高写作能力。但一部分学生由于背法不当,影响了后面内容的学习;也有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但很快又会遗忘。为此,笔者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一、朗读背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也告诉我们反复读,有利于理解内容,也有利于背诵、因此,背诵文言文篇、段,要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低声快读,反复读,读到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7.
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应当要求学生把每篇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对指定背诵的课文能够背诵,做到口诵心惟、心领神会;对有些好文章,能经常温习,读得烂熟,记得牢固。要教育学生尽可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为了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我们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学生们过去不大喜欢朗读和背诵的原因是:现代文太长,读起来吃力;而古文生字多,句子结构复杂,不容易读通读懂。读既然如此,背诵就感觉更有困难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现在先谈谈我们教古文时,在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如何就朗读和背诵作具体的指导的。  相似文献   

8.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地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通用小学语文教材要求朗读、背诵、复述、默写的课文很多,四者加起来约占80%。朗读、背诵、复述、默写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对教师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几年来,我坚持朗读、背诵、复述、默写“作业下水”尝到了甜头,现在欲罢不能。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朗读的课文,我首先朗读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首先背诵下来。要求学生复述的课文,我首先能复述。“作业下水”好处有三: 第一,能加深理解教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或者复述、默写,可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  相似文献   

10.
1.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相似文献   

11.
李伟 《考试周刊》2013,(77):38-38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色彩。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不仅重视朗读.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朗读受到所有语文老师的重视,但其成效未必尽如人意。文章认为针对朗读教学现状和现代学生的“心理危机”。从生态化这一角度建构朗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将语言和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运用、巩固和复习的目的。让学生开口“读”英语、“说”英语,充分认识到朗读与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朗读与背诵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水平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2)
高中生学习古诗词应必过五道关:"读·背·懂·赏·用",即朗读、背诵、弄懂、鉴赏、应用。一、朗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私塾教育采用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的方法来让学生吸收、消化文章精义。英国教师从一开始就教小学生背诵《圣经》一类著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读中抒情、读中积累,已成为阅读课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诵读和积累,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国自古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  相似文献   

15.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的意思。3.在朗读与背诵中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与背诵上,至于诗歌的涵义也许刚开始并不一定能理解得那么深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多,理解会逐渐深入的。因此,在设计本文的自读导言时,要突出朗读与背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但这首诗比较短(全诗仅158字),而且没有生字词,估计1…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但历史久远,而且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三分文章七分凑”,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学阶段选入的大量以诗歌为代表的韵文,天生就是供人“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教育界名家都积极地肯定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从课堂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背诵练习,是背诵训练能收到实效的基本保证。把背诵练习完全放在课外,一是容易放任自流,二是使学生产生“给老师背书”的心理,不利于提高背诵的自觉性。采取课堂练习形式,说说背背,有助于消除这些弊病。二、善于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把学生引到文章的“规定情境”中来,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绝无旁骛。可以从启发提问或表情朗读入手,可以搞小型比赛或听录音,还可以运用教师所熟悉的其他方式;但关键的一条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即不仅能随时指出学生背诵中的错误,而且能流畅地背诵全文。三、朗读是背诵的准备,一定要首先读好,除了字音准确而外,还要把轻重、停顿和语气处理得恰当。必要时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地领读。四、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维的层次——主要段落中的层次。这一点之所以显得格外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在“教学要求”、“阅读能力”一栏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其中的主要精神是顺畅朗读文言文。1.要重视朗读与背诵古人云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会读 ,教师首先必须范读 ,并在范读时提醒学生不读破句子。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 ,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 ,弄清一句话应该怎样停顿 ,也就是对文章内容有个朦胧的认识。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翻译 ,要让他们多读、熟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法 ,如自读、默读、…  相似文献   

19.
1 运用电教媒体 ,训练朗读能力  实践证明 ,朗读不仅要求掌握一些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感情的投入 ,只有引发朗读情感 ,才能让学生对朗读的内容喜读、爱读、会读。而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才能起到激发兴趣 ,强化感情的作用 ,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在进行示范朗读的同时 ,播放一首轻松、柔和、舒缓的乐曲 ,把学生引入诗歌所表达的情境氛围 ;然后讲读诗歌 ,边讲边读 ,以配乐朗读调动学生感情。随着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 ,学生逐渐进入那“…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方法多样,其中“朗读·译读·品读·背诵”的一诗四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朗读朗读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在七至九年级阶段,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出浓郁的学诗气氛,使我们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对朗读的要求首先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其次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抑扬顿挫。比如《观沧海》中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