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言”是明代末年冯梦龙编纂的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作品成功刻画了许多散发着时代气息却又坚守传统封建道德的商人形象.比较全面细致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崭新的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三言”的思想十分复杂。时代崭新思潮和传统思想并存。文章从涉及商人的文本分析入手,探讨传统儒家思想因素对“三言”商贾之道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言”是明人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编纂而成的,不仅全面展现了冯梦龙的人生现和文学观,而且折射出了晚明社会的各个横截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言”中“烟花”形象的分析来挖掘形象背后的审美内涵、剖析冯梦龙的文学观念,从而进一步管窥晚明的社会背景和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3.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始打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桎梏,冲破长期以来封闭的沉寂局面,带来当时的经济热潮。商人成为当时社会迅速崛起的一个阶层。通俗小说家们敏锐地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审美视野,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他们的形象。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这两部拟话本小说集,  相似文献   

4.
一个健全的女性形象,应是“母性”、“妻性”以及自身“人性”的统一。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性禁忌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男性权威文化笼罩下女性形象经常是分裂纯粹的单一品性。在明代人文主义思潮渐渐萌发的情势下,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母亲”与“妓女”这原本两极的原型在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置换、变形以至统一和融合,从而使“三言”具有崭新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三言"中的商人形象的塑造,跟他的小说中的其他形象一样,都是出自于道德教化的目的,这些商人形象分为正反两种类型,作者借助这两类人物,宣扬了他的节行孝义的道德观念.这些商人形象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三言"中的商人形象的塑造,跟他的小说中的其他形象一样,都是出自于道德教化的目的,这些商人形象分为正反两种类型,作者借助这两类人物,宣扬了他的节行孝义的道德观念.这些商人形象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的通俗小说编撰者。其编写的“三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大。本文主要就“三言”的序文对其小说理论管窥蠡测。  相似文献   

8.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编写的“三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深远。本文结合明朝中后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从情感观、家庭观、婚姻观、商业观等几个方面对“三言”中作者的主要价值取向进行考察,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三言”中冯梦龙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好妓女形象,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的一次突破,但是,冯梦龙毕竟还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笔下,众多美好、善良的妓女形象最终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明代晚期著名短篇小说集"三言"当中所塑造的商人形象比过去有了许多新特点:作品通过对商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经商道路,重义逐利、利欲并重的经营理念,诚信善良、公平厚道的商业道德,知情识趣、恩爱敬重的婚恋观念,真诚友善、同舟共济的友朋关系等的讲述,为文学史塑造了正面的、全新的商人形象。"三言"当中全新商人形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为"三言"所作的三篇序,每篇重点论述一个问题,各篇又相互勾连补充,形成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体系。《古今小说叙》首次提出通俗演义起源于说话艺术,与唐人传奇相比,通俗演义从语言到内容都通俗易懂,可以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和欣赏,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警世通言叙》探讨了小说创作中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的虚构方法,虚构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故事小说可以虚构,历史小说则要严守史实。《醒世恒言叙》提出了"醒世说",冯梦龙对晚明"浊乱之世"痛心疾首,要用通俗演义来警醒世人,扭转乾坤。通俗小说要达到醒世的目的,首先要有健康的内容,还得遵循小说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的《三青》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为生动典犁的当属教坊名妓(歌妓)形象。作者站在她们的角度,探讨了三种爱情婚姻模式:一是“心比天高”的悲剧模式;二是“身为下贱”的喜剧模式;三是“天上人间”的理想模式。为当时的歌妓提供了从良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5.
在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冯梦龙对传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的批判,而在种种批判中,又往往夹杂着许多回归传统的理念,反映了晚明士人特有的矛盾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冯梦龙提出“情”的本体论,将“情”推到了至上的地位,但情与理斗争,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推翻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更换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冯楚龙的情教说和尊情思潮都未能实现向近代思想的转换,这是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都没能提供这种转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本色当行说,博采众长,并且能够切合当时戏曲创作的实际,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明确界定,具有可操作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9.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