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座高耸的里程碑。通过对他早期作品《序曲》的分析以及将其与中期作品《荒原》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以《荒原》为代表的中期作品是如何在主题和创作技法方面对早期作品进行继承、发展和升华的。  相似文献   

2.
正一、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鉴于各级各类课程在吸收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课程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  相似文献   

3.
水和火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通过火与水的意象,编织出一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荒原。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在《圣经》中找到水火意象的原型,从而看出《荒原》中水、火世界是如何统一在其主题下的。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和《红字》诞生于相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的手法。本文借助比较研究两部作品中有关荒原、荒野的描写,旨在探求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学表现手法存在着的某种艺术通则。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 ,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 ,并形成了一个更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 ,让读者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日用家当》是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国内外学者对小说中人物看法趋于一致:褒扬玛姬对文化传统的保护,谴责迪背叛本民族文化传统。本文针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提出一些相异的看法,玛姬和迪都有局限,应该把迪对文化继承的重要性的的认识和玛姬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技能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发扬黑人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并形成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各上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让读者从多方位、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共三目: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我们看的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我们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0.
李怡  陈晓兰 《文教资料》2010,(10):27-28
《荒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代表作,描绘了世界的虚无和荒诞。艾略特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命运,将目光投向了宗教,希望用宗教的方式拯救世界。本文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探讨《荒原》的人类意识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著名现代派诗篇《荒原》的成功在于其作者的传统意识。诗人饱读诗书,通今博古,视传统为创作源泉,创造性地把握和运用优秀传统,变历时为共时,借助传统故事、文学语言、神话传说准确抨击西方精神世界,借用传统感受现代荒原精神文明的枯竭,并从传统看到未来。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经济旧秩序的解体以及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乡》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自主亲近并继承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6.
“水”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也是一个含义多样化的意象: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在《荒原》中,艾略特把“水”意象植入了传统的这三方面含义;由于这三方面含义,有助于解释荒原“有水却缺水”的矛盾;同时这三个含义也紧密联结《荒原》的基本主题:“死亡-复活”意识,通过神恩和自救从死亡到复活。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落脚点是文化创新,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文化,本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团组织模式,这种影响直至今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桃园结义为线索,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重点内容串联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墨经》是天下奇书,其表达形式简练出奇、其表达内容长于逻辑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奇迹。《经上》和《经说上》的科学概念、逻辑学、范畴论、方法论和止式论证等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中的精华,值得继承弘扬。  相似文献   

19.
罗岩 《教育导刊》2014,(1):73-75
各地中小学开展的《三字经》等历史文化典籍诵读活动,透视出国内日益提高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对如何继承传统问题的广泛争论。继承传统要以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性为前提,树立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文化创新思想.立足解决现实社会问题,通过改进思想文化教育形式,实现对传统的继承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0.
《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有三个来源: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现实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及其话语互相并置、相互呼应,给《荒原》搭起了一个框架结构,充分展现了诗歌主题;同时反映了T.S.艾略特对女性有歧视和对女性形象有扭曲的倾向,也展现了被“非个性化“理论掩盖了的诗人面对无法企及的最高实现的痛楚;更体现了诗人所采用的一种拯救“无序“为“有序“(order)的曲折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