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尤其是在问题意识上有相通性,然而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能说明马克思具有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野。无论是在解构和批判"现代性"的根本方式和根本态度上,还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上,二者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向“问题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关注现实的方式和自身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推进中国化研究的现实要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培育新的问题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全球性问题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带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对人道主义长期漠视,而"反人道主义"的意识则占据统治地位。重返马克思论著,深入探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分析其与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建设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是当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的新呼吁和新要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自身要求."文本学"与"出场学"的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上的一场方法论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创新,旨在不以任何新的哲学理论形态(本体论)而是以哲学新范式、新方法"重新理解马克思".这场革命是与当代哲学的理论形态进化相平行,又是与时代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建设新形态的"学术化形态"和"现实化形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有意无意被回避与忽略的问题,因为自从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研究范式产生以来,"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就一直是被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来认定的。但是,只要回归到"青年马克思"的历史与理论语境中去作一种更为深层的历史学与文本学解读,就会发现:"青年马克思"所确立的哲学思想只能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且他也不太可能确立除辩证唯物主义之外的其他哲学思想;所谓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形态相关论述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理论背景各异,但是在原创性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话语中,马克思哲学被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马克思哲学中也不乏某种后现代思想的特征。因为二者都是对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所以马克思哲学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超越"思辨哲学"的历史性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7,1(7):49-54
文章从五个层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思辨哲学"的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必须"被消灭的哲学"以及"解放哲学",由此将马克思哲学定位为"生活哲学";最后以马克思哲学为观照标准,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从而深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讲全、讲透、讲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全方位地讲授马克思理论,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同时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进而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理论的同时,提出了重要的"复归"理论。事实证明,复归理论同异化理论一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和解释人本质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维度和视角。通过马克思对形形色色复归理论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复归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自由本质复归"的共产主义,其实不存在固定的路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声称的"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哲学的指导下产生的,它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及其精神实质,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准确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升华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导向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群众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基础性和前沿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当今全球生态问题凸显、生态危机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核心并不仅仅是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成果的理论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不仅仅是把一般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把特殊实践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不但是关注现实问题中的哲学,而且是反思批判哲学自身问题视野中的现实.我们要超出革命的与现代化的视野,可以更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历史视野来看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也就是要进一步拓展我们原有的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视野与逻辑,重建哲学自我、重构哲学的自我问题意识.这就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问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关涉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的新著《被遮蔽的马克思》,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马克思文本,借助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让马克思的理论形象从长期的遮蔽中显现出来。文章从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澄明、方法论研究的创新和让马克思哲学说中国化三个方面,评述了《被遮蔽的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并提出了自己对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看法。毫无疑问,认真领会《被遮蔽的马克思》的学术贡献,对于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17.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衍生于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反思及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诘,旨在恢复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和辩证方法论品质,体现出明显的哲学向度:关注实践,将实践置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强调总体性,把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核心;高扬主体性,将主体性视为马克思哲学的主要价值蕴含。在对实践、总体性、主体性的阐发与张扬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基本凸现出对马克思哲学品格的历史承传。  相似文献   

18.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对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形成作出历史性的考察,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前提。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实践观通常是指道德上的实践,即遵循"善"的意志,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性。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实践观理论大致经历了理论批判的实践、政治解放的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是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经历一个学术化历史时期,形成了理论旨趣极为不同的学术流派.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致力于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态中廓清马克思哲学原初理论地平,挖掘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质和方法论特质,本文解读南京大学20多年勤辛耕耘马克思原著的理论成果之一<走进马克思>,揭示其搭建的马克思哲学理论平台的实质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对如今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但是如何关注现实和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出场是现如今马克思研究学术界中所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对话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范式,通过对话,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现实之间产生对话。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对话范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方法。同时,对话范式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也在我国的中国化及当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