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儿"是用方言歌唱的民歌,其中包含着诸多称谓语,这些称谓语蕴含丰富的民俗事象。称谓语系统反映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社会文化。以"女婿娃"、"姑舅哥"、"阴阳"、"新姐"等称谓语为例,透视了其所蕴含的特殊婚姻关系及民间精神信仰。称谓语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助于解读"花儿"。  相似文献   

2.
微博、微信等很多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媒介,文章选取近十年新媒体语境下"美女""白富美""女屌丝""妹纸""菇凉""女神""女汉子""小姐姐"等八个常用的女性称谓语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阐述了其来源及语义特征,其次从使用词语模和新造缩略语的角度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其具有词义形象色彩增强、借用亲属称谓语、不规范用语增多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X帝"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称谓语。文章通过搜集有关"X帝"的语料并对其进行穷尽式分析,从称谓语"X帝"的发展演变、产生的原因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汉语称谓语“小姐”的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小姐”的流传和泛化,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其词义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具体到一般,从特指到泛指,符合语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交际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称谓词语的使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称谓语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交际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选择,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历时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做出概述和定义,并以泛化最为显著的亲属称谓"哥、姐"等为例,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顺应论及语言模因论等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社会历史的发展会引起称谓语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反映社会深层人际关系的某些变化。本文对中国大陆五十年问一些常用称谓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称谓语的褒贬义、雅俗义、泛称特指义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张静仪 《英语广场》2020,(11):51-54
英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体系极为不同,众多学者讨论了英汉语亲属称谓的对应及差异。由于时代变化等诸多原因,英汉语体系中的亲属称谓语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用法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亲属称谓语中"哥""姐"及其对应的brother和sister的用法变化,探究其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语言现象和语义内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透过汉语词汇层面,可以窥见汉民族的文化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如何称呼他人,体现出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色彩。总体上讲,汉语的称谓语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亲属称谓语系统,另一个是社会称谓语系统,本文主要从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方面来论述汉语称谓语的民族文化色彩义。  相似文献   

12.
称谓语除了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外,还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透视社会历史风情的一面镜子。赵树理小说中的称谓语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反映、对山西地域民情的反映、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反映,使其构成了一幅20世纪30至60年代山西社会历史风情的镜像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女汉子"为代表的网络新称谓语风靡全国。本文从网络流行称谓语"女汉子"的源起出发,分析了"女汉子"的语言结构特征,指出"女汉子"是"女+xx"词语模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且女汉子可以作为自称、面称、背称、他称等灵活的称谓方式存在。深入探讨了"女汉子"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指出该词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与"师母"对应的社会称谓语存在缺位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从构词和语义特征角度也可分析出该缺位现象产生的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语义结构角度讨论了目前学界提出的与"师母"对应的社会称谓语的"补位"选择项,并试图探讨其可能的选择路径。语言始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既有"缺位"现象的产生,也会出现合适的词来进行"补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女"称谓语的流行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特点的探究,说明"美女"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引发对社会称谓语有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称谓语是交际的先行官。近年来社会称谓语"亲"广泛地被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是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通过对它的产生、演变历史以及对其流行原因的分析,说明"亲"这一社会称谓语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偶然,并对其未来的生命力持有相对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从“小姐”“同志”称谓语指称差异看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人们对个体或某个社会团体的集体定位在语言中的反应,因此,观察称谓语是观察社会的重要方式。对称谓语意义演变过程的分析也可以成为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称谓语“小姐”“同志”的语义演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并简略探讨相应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在我国的兴起和迅速发展,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称谓语也有了新发展,“恐龙”、“三八”、“熟女”、“剩女”等词频频在网络媒体上出现,并且有从网上走到网下的趋势。这些词语为什么如此受人青睐?这里面有着怎样的社会基础?本章拟从历史、观念、经济、文化等几个层面给予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20.
在称谓语这一修辞过程中,由于各个修辞主体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称谓语的使用及其功用不尽相同。该文将介绍称谓语的使用和分类,并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探讨称谓语这一言语行为的言语动机和其修辞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