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中"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一句之训释历来颇具争议,各家对此句中"女媭"、"婵媛"、"申申"、"詈"等字词的理解持诸多说法。在综合诸家之说和现有材料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蝼蚁蠡测之论,对以上问题做出考释。认为"女媭"指"女神巫","婵媛"作"啴咺喘气"释,"申申"解释为"反复"。此外,诸多版本中,该句写为"詈"字的版本正确,而非写作"骂"。  相似文献   

2.
正刘勰《文心雕龙》里有名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此句流传甚广。但此句的后半句许多人不知道,"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简单地说,前两句是强调无论写山还是写水,都要有情感;后一句则强调同时要能够再现客体的物貌特征。写作既要抒发主体的情、理、志、气,又要描摹客观对象。刘勰归纳写作路径为两种:一种是"为情而造文",另一种是"为文而造情"。直白地说,一种是外在的风物触动了自己的情感,因而提笔写  相似文献   

3.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4.
释“丽”     
诸家对《文心雕龙·原道》"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中的"丽"释为"附着",看法相当一致。但当其对"日月"二句子进行解释串讲时,却存有差异,其中突出表现为译文句法结构的差异。首先列举几种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陆机的《文赋》自创作之日起就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经典篇章,学者多看重《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说"。但从文本来看,"缘情"只有数句提及,"想象"主要在"其始也"一段中展开,都不是陆机论述的中心问题。"焦虑"是《文赋》全篇贯穿始终的线索,因而也成为理解《文赋》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许多《文心雕龙》的释读与研究文献,都将《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通变》篇论述了文艺创作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句的释读,对《文心雕龙》中表示继承与革新两个概念的术语的认定,有很大影响。从文本分析着手,认为本句应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由此,《文心雕龙》表示继承的术语释"相循"、"参伍"为"相循"的内容;表示革新的术语释"因革","通变"释"因革"的状态。刘勰认为,文艺创作,相循参伍要斟酌,因革务必要通变,病视同变为继承与革新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写议论文,常有畏难情绪。究其难处,多在于说理不清。"说理不清",看起来是表达的问题,实则仍是认识的问题。古人有言,"理弱者苦贫","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理"既"贫","弱",焉能不"苦"?"理"不能"定",怎有"辞畅"?  相似文献   

8.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情采》中“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句,文论界对其解释欠准确。应分别解释为:为感情寻找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为形式寻找一种得以依傍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0.
“遝”之误     
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有一篇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文中谈到《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道理时,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物色》篇的"赞语":"山沓水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课本的编者对"遝"作了注:"【遝(tà)】杂乱。"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这段文字选用了陆侃如、牟世金先生《文心雕龙译注》  相似文献   

11.
《吊屈原赋》、《服鸟鸟赋》皆为汉代咏怀写志名篇。通过笺释,我们认为:《吊屈原赋》乃现存汉代表现"士不遇"主题的重要作品,其写法上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赋中大量用比,连类繁举,在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还对迫害屈原的群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因而《吊屈原赋》在悲悼屈原的同时,也在悲悼自己。尤其是用古事写今情,做到了古典今情的完美统一。而《鵩鸟赋》通篇大旨,在以道家齐物之理,自慰远谪之情,其中"齐生死,等荣辱",以对抗人生之牵累与忧患,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其艺术特色时说:"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而在赋体文学发展中,"《鵩鸟》为赋之变体,即其体而通之,凡能为子书者,于赋皆足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将《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研阅以穷照"的"研阅"解释为研究生活阅历,把"阅"字释为阅历或生活经历,这在词语运用习惯上是罕见的。"研阅"应解释为研究阅览。立足文本,通过分析关键字"研""阅"的具体语义;从句间关系、上下文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相互印证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探析"研阅以穷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归藏》研究史上的两个根本欠缺是从来没意识到"归"与"藏"之异,没意识到八卦与帝的关系。"归"向本原,"藏"在休整。"藏"象在"坤以藏之","归"象应该在帝,帝以归之,《归藏》体系居首的应该是"帝-坤"体。论据:一是《周易·说卦》里"坤以藏之"与"帝"是连文关系;二是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所谓坤卦的繇辞;三是震卦附带帝象;四是《归藏·郑母经》之"郑(鄭)"古多简写为"奠",《祭统》里代指"帝"(郑州即帝州、中州),"母"象在坤,"郑母"当指示"帝母"、"帝坤"。解释了现有视野里有的旁证资料的难解之谜。《归藏》体现的帝本宇宙观在上古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渺以为理".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原道》释读标点有多种版本,说明有探讨的余地和必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分析,"精义坚深"的"精"当校勘为"情","坚"为衍讹,"重以公旦多材"的"重"当上属,"精义坚深,重"当为"情义深重";"爰自风姓"当校勘为"爰自《风》兴",意为《诗经·风》兴起。两处校勘,对释读有一定影响。根据校勘,对相关标点作了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作了再标点。再标点后能够更准确领会原文意思,进一步领略"原著的修辞之美",领会刘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中,"声律"是刘勰十分看重的一个概念。刘勰在不同篇目中,多次提到重视声律对于文章写作的重要意义。如《神思》篇有:"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讲作文时要依照声律安排文字;《情采》篇有:"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讲声律是"立文之道";《知音》篇有:"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讲读文章时也要注重声律的谐和等等。其中《声律》一篇是论述声律最重要的篇目。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注释解释"除"为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五人墓碑记》同样有一句含有"除"的句子,"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释为"清理"。而"除"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表示不计算在内、去掉"或"除法运算"。"除"字古今义为何有如此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朱熹《四书集注》里,提出了"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形式上是朱熹从《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两句话推演出来的,实质上它是朱熹自己的认识论的核心.朱熹在《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处,注云:此谓知本这四个字是衍文.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因此,特地补写了一章他所认为的阙文,把它作为《大学》传的第五章独立起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句中的"接"和"过"两个词,从词义和语法的角度,作新的考察,得出与旧注不同的解释,对《论语》的译注提出一种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周波 《现代语文》2006,(1):74-75
每每教学苏洵<六国论>一文,讲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对其中"速"字的注释总不尽满意.各家注释颇为纷纭:有的注作"招致";有的解作"使……加速",把它看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有的译注为"加快,加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使……加速"是"速"字的直译,"招致"乃是"速"字的意译.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敷衍了事,但仔细想来,"使……加速"与"招致"的含义是一致的吗?因此,我以为对"速祸"之"速"颇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