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在美的世界中最富有迷人的美的魅力的是艺术美。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是美的集中表现,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它闪耀着艺术家的心灵智慧之光,燃烧着艺术家的炽热的情感。艺术美是艺术家从其审美理想出发经过能动的审美创造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化为富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浓缩了现实生活美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结晶。真正的艺术美总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我们说其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这是对该作品的艺术美的肯定性的审美评价。我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以美的力量陶冶人和感召人的.可以说,美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如果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叙事文艺作品的艺术美的标志,那么,对于抒情性质的文艺作品来说,意境则是艺术美的具体体现.抒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相当大,于是意境的鉴赏和把握就成为教学的关键一环.本文拟就意境的构成、特点、品格,以及怎样把握意境等方面结合教材作如下探讨.抒情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是区别叙事和议论性质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但这种意义上的情不是孤立存在的,抒情作品的意境只能用存在与意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加以阐明,在具体的作品中,意是主体(艺术家)的意志情怀的体现.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决定于客观生活斗争,意由境生,无境当然失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无所依附的情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情随境  相似文献   

3.
悲剧被人们视为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以悲为美”、“越悲越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悲剧作品的广大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他们阅读或观赏一部悲剧作品觉得它不够“悲”,不能引发自己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激情,产生不了一种情绪上的痛快之感,就会觉得不带劲,不过瘾。这种悲剧性激情,这种痛快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4.
含蓄是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形态,是艺术创作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是中国诗学的审美传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含蓄美是在主客观相结合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才能和美学观的体现,具有多种风格,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具体表现为意境的含蓄美、比兴的含蓄美、语言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喜剧小品是一本极好的口语教材,在口语教学中优秀小品语言的艺术魅力,是兼顾语工具性和人性的理想举措。分析小品语言的“音”美、“形”美、“意”美、“情”美,不仅能以最有趣、最生动的方式教会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品位、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使他们从中获得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近二十年的教学,也告诉我:将品味语言进行到底。语言附着着思想,彰显着艺术魅力,承载着可以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任务。语文课就应该是"语"味十足,"文"意盎然的。一、咬文嚼字,读出意美境美美文需要美读,美读就得咬文嚼字,读出美文的意美境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  相似文献   

9.
“滋味”说是以体验为基点,从感觉入手,以“味”评诗品诗,要求诗作达到言近而旨远,使人咀嚼不尽的理想境地;“隐”是对在达到审美理想过程中一种创作手法的要求和评论;“韵”是对诗审美理想的一种界定、规范和衡量,重作品效果;“意”是追求诗美理想广度、深度和厚度,重思想内容;“境”是指从自然万物方面创造诗歌美感,重具体物象。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味”兼容并包,提纲挈领,“隐”、“韵”、“意”、“境”则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侧面对诗歌美本质的追求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2.
把握艺术美首先应该追溯于生成艺术品的艺术理想之美。艺术理想是形式理想与人生理想的有机统一,它在作品整体上的体现有意境美、技巧美和风格美等,在作品局部中直接体现于正面人物的刻划上,间接体现于丑的形象的暴露和鞭挞上。艺术美是艺术活动的指路呈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3.
<正> 艺术的功能是审美教育,即通常说的“寓教于乐”。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人的情感、情操、理想通过艺术感染而受到教育,艺术的感染教育是“潜移默化“。孔子论诗提出“兴、观、群、怨”说,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感染教育,“观”是看到美好的生活图景,“群”是可以协调群众关系,“怨”是不满社会恶习并加以抨击。这是说诗有审美教育作用。美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并且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为特征的审美对象。美术的审美教育必须具备商个条件:一是这个作品必须是美的,二是欣赏者的审美意  相似文献   

14.
以意造象是文学创作中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外化技巧,从古至今文学家们均普遍运用。以意造象应讲求“意”的新颖、深刻;而“造象”应符合事物本质,要有象趣和个性,方能产生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含蓄是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是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形态,是艺术创作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含蓄美是在主客观相结合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才能和美学观的体现,具有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中国诗学的含蓄美,具有其赖以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6.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有着主体的审美意义,而且,对西方现代诗派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论在西方现代诗派中的美学转换.要阐明意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审美意义,首先得对意象的有关理论作一探讨.意象的概念最早见干《周易》,古人所谓“《易》者象也”即认为《周易》就是一部关于“象”的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的“意”是“圣人”之“意”,即圣人体察的天意;“象”是符号化的卦象,与审美和艺术创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其将不可见之意用可见之象来表达,则有着暗示与象征的意义.汉人王充将意与象缀合成一词时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是唐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其独特的创作风貌就是“诗美”.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身份与气质,非凡的艺术缔造力与艺术创新精神,自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这一创作风貌进行透视分析.认为唐传奇追求“诗美”的创作风貌,不仅具有深厚而直接的文化渊源,更与创作主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诗美”是置身唐代抒情文学炽盛的黄金时代和拥有时代精神灌注的创造精神的唐传奇作家炫才驰怀、张扬个性、作意好奇、艺术创新的结果,是唐人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作出的卓异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气象     
“气象”论涉及了文学作品由创作到欣赏这一动力过程的若干要素,内涵深广——“气象”是作者气质才性的自然流露,由此亦形成作品的高格调,涉及创作主体性问题;“气象”是作者观物取象,情思物化而成的艺术形象,涉及艺术思维问题;‘气象’是由审美主体最终完成的某一艺术境界,又是审美主体对作品创作风貌的辨识标准,涉及鉴赏美学问题。气象论又从多方面提出其对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篇法讲建构完整,具有浑成美;情理要含蓄蕴藉,具有沉厚美;意象须博大壮观,具有宏阔美。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之所以永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涡融于艺术画面之中的意境美。动势美,主要是指他能描绘出生活的动势,把读者带进极为深远的艺术意境:空白美,是大胆地运用空白艺术,诱发读者联想,造成美的意境:含蓄美,是指表现在他蕴含于作品整体形象和艺术画面中的深意,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在歌唱中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如何培养、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揭示了审美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歌唱艺术审美是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美的一种心理感受".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一个审美主体的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形象的表演者,音响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