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鸟的天堂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同学们看过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散文《鸟的天堂》后,一定会想,鸟的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鸟的天堂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是一株大约500年树龄的、被称为“独木成林”奇观的巨大榕树。榕树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堪称南国奇观。“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鸟的天堂的特点。这棵茂盛的大榕树为鸟儿们提供了美…  相似文献   

2.
榕树     
最近,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里面说到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并被作者称为“美丽的南国的树”。放学时,我发现我们小区里也有一棵高大的榕树。  相似文献   

3.
一点质疑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在描述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重点描述了一棵大榕树,突出了榕树大、茂盛的特点。第八自然段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中的“颤动”教学参考书解释为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  相似文献   

4.
师: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巴金先生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茂盛的榕树,第二次感受到群鸟纷飞的热闹情景,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情朗读这句话。巴金先生是这样说的,如果是你,你还会怎么说?生1:“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生2:“鸟的天堂”真不愧是鸟的天堂。生3:“鸟的天堂”真的是鸟儿快乐生活的乐园。生4:“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生5:“鸟的天堂”确确实实是鸟儿生活的乐园。师:用《海上日出》的话,我们还可以说:“鸟的天堂”的确是一个———生:伟大的奇观。师:正因为是奇…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一株又大又茂盛的榕树”是作者所见之一,课文7、8两个自然段做了直接描述.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显“形”,让学生读“活”这棵又大又茂盛的榕树呢?运用多种感官,效果显著.请看下面的课堂教学记录.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是巴金写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浓烈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文章结构布局匀称,文笔清新细腻,感情质朴真挚,全篇美感盈溢,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描述被人称为“鸟的天堂”的那棵美丽的大榕树,从而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锦秀河山的情怀。课文的最后一个句子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者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作者在傍晚时分来到“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的那棵号称“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前,情绪未…  相似文献   

7.
巴金老人的《鸟的天堂》写于1933年6月,作者以流畅自然、富有热情的语言叙述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写第一次见到榕树时,我们透过作者对那株榕树旺盛生命力的赞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对这一片断,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标点符号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的。在句子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标点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认识。例如:①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这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后一个却不加引号?课文以赞叹之笔作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是指人们给那棵大榕树的特定称呼,故加上引号;而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巴金)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感…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3篇课文。是巴金早期的作品,在这里,作者用他那清逸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淳美的自然风景。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景美、意美、情美的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教学是渗透美育的主要凭借。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拿《鸟的天堂》来说吧,这是巴金先生的著名作品,前一部分写大榕树,看来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如果只按课文顺序疏通文字、概括段意,那么美的意境就会丧失殆尽。课文写作者先是看到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来,作出"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的判断。然而"看不出榕树干在什么地方"。两位朋友中的一位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位说有两棵榕树。作者在船靠近后,才看清这"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颗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作者为什么在"许多棵"、"一棵"、"两棵"上反复做文章?如果直接写出"这是一棵大榕树"岂不更简洁?如果真的这样写,文章的意境便全没有了。文章对大榕树的描写,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因为它是"鸟的天堂",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景美、意美、情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鸟的天堂》是十一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作者是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他用朴实的语言,由美丽的山村写到茂盛、富有生命力的大榕树,再写到名不虚传的“鸟的天堂”这三幅美丽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鸟的天堂》没有从鸟落笔,而是先着意写大榕树,使人产生“鸟的天堂”为何没有鸟的疑问。课文为什么用那么长的篇幅描写大榕树呢?我认为:课文题为“鸟的天堂”,当然离不开写鸟。然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却并不在于写鸟,而在于写榕树。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课例简析】《鸟的天堂》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路经“鸟的天堂”看到了奇丽的榕树和充满生机的鸟的活动,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该文编人小语第十册,属于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动态和静态。教学此文可采用目标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1.提示目标,整体感知。2.直奔重点,讲读结合。3.回归整体,检测目标。  相似文献   

14.
美的景色描绘,美的语言文字,美的篇章结构,构成了《鸟的天堂》一大特色。 一、从榕树色彩领略静态美 教学一开始,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鸟的天堂》中的‘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主要指的是那姿态奇特的“大榕树”;“大榕树”是课文中描写的主体,而“鸟”则是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新会县的“小鸟天堂”原叫“雀墩”。1933年9月初,巴金来到新会,与友人泛舟天马河,浏览“雀墩”四周,写了一篇《鸟的天堂》,从此,这个榕树盘根、绿叶扶疏的小洲,便取名为“小鸟天堂”了。原来,巴金并不知道新会有这么一个“雀墩”,他来新会也不是为了要写《鸟的天堂》。他是应他的朋友陈洪有的邀请,从上海到新  相似文献   

16.
比赛前,当我抽到《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很失望,虽说鸟的天堂就在广东,我也曾去过“小鸟天堂”,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对于巴金的这篇文章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况且,我上课的地点是在太原,这北国的孩子很多都没有见过榕树。打开网络和形形色色的教参,各种各样的设计多达几十篇,许多专家、名师都上过这节课,可以说,对于这一课的解读和教学分析也各有说法,但千变万化不离其宗,这一课无非就是讲两大方面,一是“树”的大、茂盛,二是鸟多、鸟欢。这样一篇课文,想上出新意,谈何容易!但是我别无选择!只有静下心来“应战”。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鸟的天堂》一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这句话是作者在转述朋友的话,属间接叙述句式,它的正确读法应该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在实际教学过  相似文献   

18.
《鸟的天堂》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第二篇讲读课文。作者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茂盛的大榕树名副其实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和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动态的方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点明文章中心,意蕴深刻,学生往往不能披文入情地理解体会。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悟作者对“鸟的天堂”发自肺腑的赞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比赛前,当我抽到《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很失望,虽说鸟的天堂就在广东,我也曾去过“小鸟天堂”,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对于巴金的这篇文章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况且,我上课的地点是在太原,这北国的孩子很多都没有见过榕树。打开网络和形形色色的教参,各种各样的设计多达几十篇,许多专家、名师都上过这节课,可以说,对  相似文献   

20.
案例:《鸟的天堂》人教版第十一册提起《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就想起我教学时那难忘的一幕:学生在认真地读书学文,体会榕树的茂盛。之后,老师正待发话,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从图上也能感受到榕树的茂盛。你看,这幅图(即课文插图二)上的榕树,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林子。”大家根据他的提示,认真观察,纷纷点头赞许:是像一片林子,郁郁葱葱的。另一个学生补充:“俗话说:‘独木不成林’,我觉得‘独木也成林’,榕树就是。”老师有些疑惑不解:这话从何说起?又一个学生解释说:“我从课外读物《小火炬》的文章中也了解到这一点。”(课后,学生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