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舞至巅峰     
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7月7日至7月17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选手,在比赛中接受了14位世界顶级芭蕾艺术家的评判。中国选手获得此次比赛芭蕾组的最大奖项——芭蕾艺术基金大奖。  相似文献   

2.
展览演出     
北美不是芭蕾的发源地,但二战以后随着欧洲一大批芭蕾名家的涌入,美国已成为世界芭蕾的又一个中心。 这次来华演出的北美明星芭蕾舞团,聚集了在瓦尔纳、莫斯科、大阪、赫尔辛基等国际芭蕾舞大赛中的获奖演员,他们目前都活跃在美国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美国大剧院芭蕾舞团。  相似文献   

3.
张丽 《新闻实践》2011,(10):13-14
“我长大了也想跳芭蕾舞。”小姜依扑闪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自从在电视上看到邻家小姐姐跳美美的芭蕾,5岁的姜依就立下志向。然而因为脑瘫,不要说跳舞,连简简单单的走路对于她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斗争。此时,她正在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为了走完最后的3米路,小姜依腿脚不停打颤,额头渗出密密的汗水。  相似文献   

4.
57年的芭蕾生涯,她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和院团体制变革的年代;28岁因伤退役后,完成了从新中国第一批芭蕾舞者到中国最顶尖芭蕾院团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从国有文化院团最困顿的时期开始,一路见证中国芭蕾舞的起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两次为一个演员作头版头条的重点宣传,这在《上海文化艺术报》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获得这种特殊“待遇”的是一名年仅17岁稚气未脱的少女——谭元元。这位年轻的芭蕾演员用精妙绝伦的足尖语言创造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奇迹,世界芭坛亦为之折腰。谭元元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第一个元字,是因为她出生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第二个  相似文献   

6.
现在已是21世纪,回过头来看看我珍藏的20多年前拍的舞蹈照片,倍感亲切、难以忘怀。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读书的的时候,苏联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剧院在文化广场演出,大队辅导员王婉炎带我们去献花,连着看了好几场芭蕾舞。放学后,我就和几个同学关上教室的门,偷偷地练原始芭蕾,踮起脚尖,张开双臂,模仿苏联芭蕾大师的动作。  相似文献   

7.
李书云 《大观周刊》2012,(48):323-323
中国芭蕾舞剧从起步到繁荣经历了60多年,在这六十年里,舞剧音乐创造者不断深入民间,挖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试图将中国芭蕾舞剧音乐民族化、舞蹈化、戏剧化。本文通过以几部经典的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作品为例,并以主题的构建为主,简述中国芭蕾舞剧音乐中主题的民族性构建,以及中国原创芭蕾舞剧音乐主题构建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调式、音阶在中国原创芭蕾舞中的完美应用,由此推动中国原创芭蕾迈向民族化、地域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民族芭蕾舞剧.从而引领了芭蕾的创新潮流,为世界芭蕾舞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2001年8月,第二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在金碧辉煌的上海大剧院揭开了帷幕,夏日的上海沉浸在高雅艺术的氛围中。来自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捷克国家芭蕾舞团等历个国家和中国国内的各主要芭蕾舞团的120名选手竞逐“中华大奖”,其中多位选手曾获国际主要芭蕾舞比赛的前三名口 世界著名芭蕾明星,曾担任第五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比赛芭蕾舞评委会主席的姬思琳·塞斯玛女士端坐在评委席上,脸上始终洋溢着笑意。这微笑自走下飞机舷梯就写在她的脸上,这微笑蕴含着她对上海深深的情意。上海是她的出生地,她是“上海的女儿”。这里有她祖辈的足迹,父辈的青春,自己的童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她又回到了上海,寻找生命的根。  相似文献   

9.
魏莉 《新闻三昧》2003,(12):34-34
在莱钢党校参加青年干部培训班时,曾看过关于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50周年以及二战实录的片子。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和翔实的报道材料,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情。我想,不知有多少同行为了记录这些真实的历史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验证了那句名言:记者用生命见证历史。在一个企业里当记者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  相似文献   

10.
2006年,6月24日,“摇滚芭蕾”登上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舞台,在迷幻的灯光下,男女演员以芭蕾动作展示平克。佛洛伊德的摇滚概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逝去时代的精神象征,红旗渠之歌重新在舞台上唱响。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河南林州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也宣告开始。然而,一个"红色旅游景点"能否在重修之后"渠成水到",  相似文献   

12.
常爱涛 《新闻天地》2008,(10):36-37
9月6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随着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悠然响起,一位手拿红色芭蕾舞鞋的小姑娘出现在聚光灯下。来自中围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环绕在她身旁,众人的手臂一波一波的涌动,展现着作为艺术皇冠上明珠的芭蕾舞的优美雅致。被誉为“芭蕾王子”的中国优秀青年艺术家吕萌,  相似文献   

13.
对电视乱象的若干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荣 《新闻记者》2004,(11):27-29
随着1926年1月27日电视机的问世,人类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施拉姆曾赞誉这个20世纪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成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一扇最好的窗子。它是我们扩展视野的最佳途径之一,使我们对远方的事件有真实感,也让我们在评判公共人物时,有更多资讯做判断依据。电视被运用作为远程教育工具时,也让我们得以接触一流大学的课程。电视也让一般人能够看到过去只有在少数大城市里的有钱人才能看到的歌剧、芭蕾、戏剧,博物馆里的展览和音乐会里艺术家的表现。总之,电视自诞生开始,就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改变了…  相似文献   

14.
大红灯笼又要挂起来了,这一回,要挂在优雅轻灵的芭蕾舞台上。同样的名字,同样是张艺谋的手笔,脱胎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这台芭蕾自然会让人想起浓厚的中国色彩和上个世纪末在北京太庙上演的意大利华丽歌剧《图兰多》。与电影相比,同名的芭蕾舞剧拥有更为豪华并带有国际色彩的主创阵容。这一次张艺谋兼任艺术总监、编剧和导演,亲自操刀10改剧本;旅法著名作曲家陈其钢作曲,旅德著名华裔编导王新鹏编舞;服装设计是法国著名舞台服装设计师热姆·卡普兰,舞美设计是张艺谋首台舞台剧《图兰多》的搭档曾力……自称不懂音乐和舞蹈的张艺谋说,他希望把喜欢这个电影的观众吸引到剧场来。  相似文献   

15.
编者札记     
"杂志"的意思本来很简单。首先是"杂",能够容纳百家,甚至无所不包;其次是"志",要在一定时期内,留得下来,而不能像报纸文章那样,看过就扔掉了。 我们这本书评杂志,也就希望再杂一点。这一期刊发的文稿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两类:"边缘话题"和"热点话题"的稿子。  相似文献   

16.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徐彦平,证明在中国,一位成功商人也可以是一位思想上的巨人。说实话,我看过的经管类书籍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太有名了,比如冯仑、王石、潘石屹这类成功人士声名显赫,不仅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他们,而且在微博里也能看到他们的闹腾,互相打情骂俏,看微博都看烦了,又有什么必要再看他们的书?  相似文献   

17.
智慧在路上     
程应峰 《湖北档案》2010,(11):33-33
人生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平安平静只不过是人生路上小憩时的心灵驿站。人类的智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长短短的生命之路上获取的。当我们踩着时间的落英,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时候,智慧就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在路上无怨无悔地延伸着美丽的人生。智慧的火花从不间断:  相似文献   

18.
宛羊 《兰台内外》2011,(2):60-61
2010年深秋,时隔5年重新出现在演唱会舞台上的王菲,依旧寡言,一首接一首地唱,甚至吝惜于一声问候。但在台下,她却通过一个名叫"veggie"的微博账号,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王菲用各种流行的网络用语和可爱的表达方式,让人们看到了她向来不太习惯在公众面前展示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第一个春天的一个夜晚,被称为“舞蹈家摇篮”的上海市舞蹈学校,在庆祝建校30周年盛典上,把辛勤培育舞蹈幼苗的园丁们请上舞台,表彰他们的业绩。舞蹈学校校长凌桂明手持红花,戴在一位正在拍摄动人场面的摄影记者胸前,说:“他也是我们舞校的园丁!”这位并不担任舞蹈专业教学的“园丁”,却在他的镜头里纪录了上海几代芭蕾舞演员成长的历史。他就是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新任副主席夏道陵。  相似文献   

20.
多年前看过两幅漫画,至今仍觉尖刻辛辣,意味深长,可惜搬家时不知塞在什么地方,一时找它不见。一幅是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的,题目叫《为了一根鸡毛》。画面上有两只公鸡,因地上掉了一根鸡毛,便挺身而斗,斗来斗去,两败俱伤,弄得各自浑身是血,一毛不存。另一幅是出自漫画大师华君武之手(登在哪个报上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