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本文在介绍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寻求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在产学研合作中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逐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协商定计划、产学研融合强能力、产学研转化育氛围"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了"校内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果产业化模式、教学基地模式"等五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运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分析了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了“校内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果产业化模式、教学基地模式”等五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运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分析了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8.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重要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特色之一。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深刻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科学内涵,广泛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制、人才联合培养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美国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分析其成功经验,探索我国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农村建设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丰富产学研结合内涵,创新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工科地质类"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沿革及我国的现状基础上,指出了“产学研教”合作教育的内涵,提出了“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的四条运作机制:确立“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现代理念定位工科地质类的教育机制;建立以企业为支柱的“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联合基地的运行机制;建立学生分流与就业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及其策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文从信息化社会对学习的要求出发,来探讨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和特征。并进一步对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转变学习方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涛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208-2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教育改革目标,教育界学者大多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途径.但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作理性分析之后可知,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研究性学习方式基础上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我们期望的学习方式,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直接目标,而不是突破口.笔者认为,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在于建构科学的学习策略,这既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本质,也是其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出要考查学生“探究内容”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表现学生对阅读材料、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等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精神。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作者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在阅读教学中分别从“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和勤于表达的“写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强化其综合能力素质,即通过改革实习环节、实验教学和毕业环节等方面,探索了贯彻“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三结合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有实例表明,在目前的条件下,部分地质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有限,满足不了社会需要,本文论述了“产、学、研”三结合教学实习培养学生模式的形式和取得的效果。事实表明,这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加强与提倡。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应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中,渗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产学研结合需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ESP专业研究性学习四种模式:专业知识信息处理模式、课题研究模式、自主性学习模式、实践研究与学科研究模式,并论述了该模式下ESP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分别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和探索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可把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强化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建立专业课程论文制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及综合素质,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An apprenticeship in media production in England is at the centre of this case study exploration. The context is exemplified by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round project tea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based working cultures. Given these developments,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to apprentices can be characterised as de-centred and distributed. This contrasts with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apprentices’ learning as novices who develop expertise in stable, well-bounded vocational communitie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young apprentices’ journeys, we argue that despite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the case study exemplifi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pprenticeship is capable of innovation in project working as opposed to full employment conditions. Through its focus on media apprentices’ journeys, this paper makes visible the specific experience of learning in project working, distributed and de-centred working conditions. We conclude by referring to an ideal typical conception of the model of learning underpinning the apprenticeship which may be useful as an heuristic tool for others involved in designing and/or researching apprenticeships in project work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