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05年11月26日九江发生的5.7级地震,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作为市委机关报的《九江日报》,反应迅速,周密部署,有序应对,及时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发布震情预测公告,及时报道灾情,全面报道抗震救灾工作.关键时刻,充分体现了党报的主流媒体作用,发挥了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做到了正确指导、稳定人心、引导舆论、促进救灾.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15日清晨5时10分,位于325国道连接广东省佛山市与江门市的特大型桥梁九江大桥,遭一艘偏离主航道的运沙船撞击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辆汽车、9人坠江失踪,325国道被迫双向封闭。有桥梁专家把此次事故定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最为严重的船撞桥梁事故。在对这起特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作为事发地主流媒体的《佛山日报》,面对来自海内外80多家媒体、200多名记者的竞争,打了一场漂亮的新闻仗。[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有担当、有责任,向社会和公众传递真、善、美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引导主流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已成为不可推卸的使命。《浙江日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多类型的报道中寻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15日,广东佛山发生的一起撞桥事故,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垮塌》(新华日报6月16日),《广东佛山九江大桥被撞塌》(常州日报6月16日),《325国道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断》(南方日报6月16日)等等,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扬  相似文献   

5.
高雅 《新闻前哨》2013,(11):19-21
在“斯诺登泄密”事件的报道上,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都属于“国家第一”的报道框架。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主流媒体力求把本国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报道新闻时多以中立描述“事实”.虽不支持斯诺登的行径,但略有批判美国之意。而与“谴责和逮捕斯诺登”相对应的在美国主流媒体中斯诺登被陈述为“叛国”、“间谍”等代名词。实质上这就是两大媒体各为其主的最忠实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主流媒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流媒体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由政治、经济、化、经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主流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报道了主流信息,拥有了主流受众,占据了主流市场,吸引了主流广告,形成了主流品牌。信息时代研究主流媒体的意义在于:信息时代的受众需要主流媒体,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需要主流媒体.信息时代的传播控制需要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7.
郭之文  徐忠 《传媒观察》2007,(12):52-54
主题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尽管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但新闻报道有其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倾向,有时这种政治倾向还特别强烈;另一方面,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完全脱离开主题报道而生存。作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版面、主流频率、主流频道而言,主题报道往往是家常便饭,总是要照面,总是要进行,所以对主流媒体来说,主题报道往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每逢重大时政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总是事先策划一些能够体现“主题”的选题和报道方案,以免到时措手不及。从被动式的报道,到媒体对主题报道的主动介入,是媒体搞好主题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26日上午8点49分,江西九江地区的瑞昌市、九江县,没有任何征兆,一场地震倾刻间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人们在慌乱地躲避灾害的同时,纷纷用手机打电话寻找着自己的亲人,打听着有关地震的消息,可是怎么也打不通,大家在谈论着,猜测着……主流媒体安定民心先声夺人这时的九江处于一片恐慌中,各种地震灾难的传言四起,此时的人们最迫切地莫过于想了解有关地震的权威消息。“在灾难中,如果主流媒体没有声音,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所以我们一定要出声,否则就是失职。”九江电台副台长江晓坚如是说。正在为通讯中断无法联系记者采访而发愁的她,收…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底到11月,加拿大的各主流媒体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射到中国,对于中国给予了全方位较为客观的报道,而且报道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到较为正面的信息。这一媒体传播现象的出现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之外,因为西方主流英文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一般遵循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念,除了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外,对于反映中国社会状况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多持负面的批评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如何反应?同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与扎根香港的《文汇报》对于H7N 9的报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差异?差异形成背后的原因为何?本文将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危机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5月4日两家媒体关于H7N9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样本,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版面分布等对其进行分析,试图解答以上所提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26日8时,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余震波及南昌、宜春等县市地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有震感。至27日11时致13人死亡,其中九江死亡5人;瑞昌死亡7人;湖北1人死亡。此事发生后,引起各级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许多媒体纷纷派出记前往现场进行报道。本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九江地震报道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剖析,反观这一理论的新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北京语言大学外媒报道分析中心自主研发的"外媒报道分析系统",实时抓取国外55家主流媒体英文网站中的涉华报道,本文依据其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度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呈现如下特征: 一、关注度提升:外媒涉华报道显著增多 截至2012年12月28日,2012年度外媒涉华报道为28840条,总量比2011年度有较大提高(2011年度为24486条).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受众的内容需求和收视习惯已改变。主流媒体在融媒体环境下主题主线报道存在不足。如何唱好主旋律、提升宣传质效?分析媒体融合语境下主题主线报道的创新路径,做好主题主线报道,对于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玉 《传媒》2021,(9):52-54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2020年两会报道与往年呈现出较大不同,不少广电媒体积极探寻重大时政报道的方式方法创新.本文以黑龙江广电在两会报道期间引入全息投影、5G、4K等高科技手段,开展多屏联动、拓展两会报道的新思路为例,分析新形势下媒体如何运用互联网视频传播手段创新重大时政报道,寻找媒体壮大主流舆论宣传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主流媒体为了适应新兴舆论场,扩大舆论影响力,主动转变叙事方式利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Vlog报道社会议题。以2020年两会报道为例可以发现,主流媒体Vlog报道呈现其叙事特征:叙事主体以专业记者为主、叙事情境利用个性化视角传达公共性议题、叙事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主串联前台与后台,三个特征促成了主流媒体Vlog相较于大众化Vlog在内容、语态等方面的优势。主流媒体未来可以从培养全媒型人才、创新交互性叙事、平衡前台与后台三方面寻求Vlog叙事的新空间,并借力发展为具备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7.
新兴媒体快速成长,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网络媒体信任度不断提高 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现在大众对于互联网媒体的信任度,有48%的网民认为这是可信赖的媒体,去年是36%,增长非常快.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在去年到今年的大事件报道中,互联网媒体越来越多地承担了主流报道的任务和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第二,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在媒体上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以及在满足上的加速度发展,互联网媒体之间、用户之间交互以及在营销上的口碑传播,使得大家对互联网媒体的信任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宏大深厚的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新闻产出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试金石。地方主流媒体应以顶层统筹规划为抓手,突出地方特色,融合交互式、小切口叙事表达,呈现扬正气、有朝气、接地气的融合策划特点。本文通过盘点地方媒体报道亮点,探讨地方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报道如何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饶瑶 《新闻三昧》2008,(7):16-17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灾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更迭成了新的传播生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提升传播力不仅是媒体在新环境下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担负好媒体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唯有通过不断创新自身传播话语、渠道、体系,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延伸到各个终端,方能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观察《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二十大融合报道,对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路径及创新方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