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的风度     
当一个书评作者提笔评论别人的某一部著作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文章表现出的应有风度。有的书评作者,会给一部作品相当多,又相当热烈的溢美之言,或大量相当玄妙,富有哲理意味的字眼。如蕴含丰富,负载深厚;独具风格,探索精神;新方法,新视角等等。被书评引诱而抑制不住去读这部著作的读者,却往往大失所望,或被作品中一大堆纠缠不清的所谓“象征”、“意  相似文献   

2.
书评作者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样的,各有其“情”(情感)与“理”(理性)。在书评实践中,他们的“情”与“理”也各有其作用。 书评作者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快的情绪,多方搜集其优点,予以赞扬;反之,对自己所厌恶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主观感觉,不由自主地多方挖掘其缺点和问题,予以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书评作者的情感活动对书评的影响、制约和支配的结果。书评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他们撰写书评的内驱力。他们一旦感到某一篇作品能扣动自己的心弦,与之形成共鸣时,就会激动不己,浮想联翩,若不命笔,就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3.
书评和书一样,都是面向广大读者,因此书评的作者也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强烈的读者意识所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要求也很具体。 一是为读者负责的精神。为读者负责,是一个书评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和服务精神的最具体的表现。书评的作者最直接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评论实践,为广大的读者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应当说,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书评作者如能经常地清醒地  相似文献   

4.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5.
徐丽芳  黎娇 《出版参考》2016,(12):28-29
没有反馈的行动就像闭眼前行,很快就会遇到阻碍.但这种“闭眼前进”的状态在图书作者和出版商中间却十分普遍,不少作者在追踪自己的书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几乎不知道其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亚马逊(Amazon)和苹果iBookstore并不会显示该平台上所有的评论;Kindle只显示美国读者的评论在它上面只能看到来自作者所在国家的评论.而2016年7月成立的网站“评论捕手”(Ratings Catcher,https://ratingscatcher.com),就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以便为图书市场从业者们(作者、编辑、文学经纪人、出版商等)提供参考和便利.其宗旨是:为用户捕捉网络上有关其作品、产品的所有评论.  相似文献   

6.
一、尊重他人是培养宽容胸怀的前提 宽容首先表现为对他者的尊重,这是一切的起点.尽管看法可能存在着差异,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人们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新闻评论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而被赋予一定的权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的作者就拥有高人一等的特权,可以站在某个高处指手画脚,评判他人.社会现实颇为复杂,新闻评论的依据往往是媒体的报道,作者对事件全局的了解有限,简单地将人或事评价为好或者坏未免有些武断.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评论者在评价问题时要将重点放在说理、阐释之上,有理、有力进行论证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要尽量避免对他人的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已是尽人皆知,但作为书评家,他对书评的贡献,人们却所知不多。事实上,在鲁迅一生的作品中,图书评论占有相当的分量。从上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图书评论、提倡图书评论。首先他在书评理论上有  相似文献   

8.
编辑与书评     
书评之于编辑,是含有双重滋味的事,一则编辑的素养中,要有书评意识,否则他的编辑工作便不能超越与出新。然而另一方面,书评之评,其所直指或影射者,不惟书作者之事,也并相关于编辑。因为一本书的很多方面,终是编辑行为的结果。孔子删《诗》、订《春秋》,是编辑行为,后世经学家所鹜趋的焦点,也多针对于这行为背后的深刻用心上,谓之“微言大义”。这正是书不惟作者之事,也并编辑之事的一个明证。当然孔子之编辑,与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尚有区别,但根本点却是一致的。从编辑的最高境界上说,现代与古代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10.
我的自画像     
当编辑不要有被轻视的感觉。因为你在为他人作嫁时,将自己的好点子、好时光、好精力都无私地贡献出来,而你也许可以把这些用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又由于编书的关系,你在了解作品的同时,也许就成了作者的知心朋友;你还会为作品而出差,并打  相似文献   

11.
初国卿先生所著《唐诗赏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鉴赏和评论唐诗的著作。全书分为作品鉴赏、专题论文、随笔和书评四个部分。这近四十万字的专著是作者多年研读唐诗的精心之作。与同类诗歌鉴赏的著作相比,《唐诗赏论》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作者对唐诗的分析细致入微。作者对作品的美学意蕴和精彩之处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较普通“鉴赏词  相似文献   

12.
书评在美国     
1820年以前,美国的印刷、出版业尚不发达,其书评业受英国的影响很大,带有很强的殖民色彩,大多数书评是直接从英国刊物转摘,评介的作品很少是美国本土的。19世纪30年代开始,印刷和造纸技术的革新给美国的书评界带来重大革命,变化之一是具有本土意识并产生了影响广大的刊物《钟面》(由爱默生主笔),该刊1840年开始发行,美国因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变化之二是书评由冗长的摘要变成了评论的短文。过去书价昂贵,人们经常从书评摘要来管窥作品,其书评的评论性则降为其次;廉价书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书评具备了引导阅读与消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14.
肖华 《大观周刊》2012,(11):200-200
阅读文本其实也就是与作者交流对话,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而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语言本质上是主观的,言语作品本质上也是主观的,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情感也是主观的。高中学生阅读时,其实就是以自身的主观情感介入文本,面对主观的言语作品,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这一主观世界,对其主观价值作出自己主观的回答,或肯定或否定,或者提出别种意图。这是阅读的本质,也就是对话交流,包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讨论高中语文对话阅读策略的组织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书评应是“评论”,不是“评判”;即便书评人写成了“评判”,也只代表自家看法。不能因为公开发表,就被视为公论。评论还是评判客:现代意义上的书评与过去的书评应该是有区别的,请你对近现代书评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6.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书评也在冲击着传统的书评市场.网络书评借助于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阅读与交流的平台.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很难达到的,这种大众性的书评活动.因其网络用户平等参与网络社区活动的身份特征.使得网络评论的发言是平等的.基于这种大众性的平等.使得网络书评的品质与公信度较为客观和公正.因为对于同样一本书.网络用户拥有一个低门槛的言论发表空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有效的观点撞击空间.而其他网络用户可以充分参照不同的甚至相左的意见.来定夺自己的图书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8.
抄袭或者剽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表现为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全部或部分窃为己有(在极少数特定的情况下,也表现为自己抄袭自己创作的但著作权为他人享有的作品),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其特点是不仅侵犯了原作作者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其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20.
郝海涛 《大观周刊》2012,(6):197-197
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无论是为何种目标而学习,都要经过阅读来实现。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而阅读文本其实也就是与作者交流对话,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而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语言本质上是主观的,言语作品本质上也是主观的,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情感也是主观的。高中学生阅读时,其实就是以自身的主观情感介入文本,面对主观的言语作品,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这一主观世界,对其主观价值作出自己主观的回答,或肯定或否定,或者提出别种意图。这是阅读的本质,也就是对话交流,包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讨论高中语文对话阅读策略的组织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