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前三卷包括十位注者,是苏诗十注本的残余。十注本后来发展为《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类注本)。通过两个注本的对照,赵次公、程绩、李厚、宋援、林子仁、赵夔、师尹、孙倬等八人身份可以确定。十注本中傅、胡二位名下的注文,与类注本中的傅=(上++下深)、胡铨、胡仔的注文都不一致,而是分人赵次公、程绩、师尹、林子仁、赵夔、任居实等诸人的名下,这些注文的特点与所归之人的注释风格皆有吻合之处。另外,有些傅、胡名下的注文,显然出自赵次公之手。因此,傅、胡二注系后人的伪托。  相似文献   

2.
苏诗十注之傅、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包括十位注者,其中归人傅、胡二位名下的注文,与后来《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的傅藻、胡铨、胡仔都不一致,而是分人赵次公、程绩、师尹、林子仁、赵夔等诸人的名下。十注中的傅、胡二注,有些明显可以看出并非傅、胡所为,而出自赵次公之手。从在十注本属傅、胡,到了百家注中分入各家的注文来看,其注释特点与风格与所归之人皆有吻合之处。因此,傅、胡二注系后人的伪托。  相似文献   

3.
《古小说钩沉》中的《汉武故事》是鲁迅从唐宋类书及古书注文中辑录整理而成。因其未经最后整理,尚存注文漏注及误注、辑文失校、异文漏注、断句标点失当、佚文漏辑等问题。今借助有关文献时其加以校补,以便修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注文模式(一)李宗晟《说文》注文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注文的写作、阅读、结构、功能是注文考察的中必要角度。《说文》注文可分为注文群、族、丛、元四层单位。注文元写作的注释目的、阅读的获取目的以字、词、词素为对象,注者注释出的、读者获取到的...  相似文献   

5.
裴松之《三国志》注不仅在史注内容的拓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在史注方法的创新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他在注释中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本传前后文、本传与注文、注文与注文相互参照来辨别历史是非,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尤袤本《文选》所见《山海经》文献材料,分别与敦煌本、集注本、北宋监本、奎章阁本、赣州本《文选》对校,其存有与各本不同的《山海经》增注文,且其增注方式不同于赣州本对“已见”例大量回溯,而是通过重新增引及在原注上补充新注两种方式,对李善注进行了补充。另有他本增引《山海经》而尤袤本无的情况,表明了尤袤刊刻《文选》所据底本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张锦辉 《语文知识》2012,(4):89-90,93
《论语集解》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论语》注本,其中收集了汉代名儒和曹魏学者八家的注文。本文以其中的何晏注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训释的原则、方法、思想、语言等方面探析其注文特点。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现实。白居易《与元九书》评其五言诗“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店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将他与王维并称,后人更将其与陶渊明合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为“王孟韦柳”。严羽《沧浪诗话》列举唐诗诸体中,就有“韦柳体”,王士旗更奉他的诗作为“神韵”的典范。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历代有关陶渊明、王维诗的注本较多,孟浩然诗目前也有几个注本,柳集在宋代即有百家注,后继者更多;而迄今学术界尚无一本韦应物诗集的单行校注本,这与韦应物…  相似文献   

9.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一书,文多讹误。早在西汉时,此书的整理者刘向便说它“错乱相糅莒”(《刘向书录》);南宋鲍彪校此书,四易其稿,尚不免有“尘埃风叶”之叹,可见其校勘之不易。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七八年以南宋姚宏的续注本为底本,将鲍彪、吴师道诸人注文以及清黄丕烈的《战国策札记》汇集起来,整理出版(下称“新本”),这无疑是做了一件颇受读者欢迎的好事。 然而金无足赤,事难尽善,这个新本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邱少华同志在《关于<战国策>新标点本的一些问题》(载《北京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中,就其汇注的体例、  相似文献   

11.
宋代蜀中有两位注杜名家,皆为眉州师氏,一是眉州彭山师尹,另一位是眉州眉山师古。二位师氏及其注本,宋时就已混淆不清,而不能辨。眉州眉山师古,其注多为伪王本《百家注》、无名氏《分门集注》和黄氏父子《补注杜诗》等所引,对于师古的生平事迹,周采泉先生《杜集书录》付之阙如,认为不可考。张忠纲等先生编《杜集叙录》亦交代不详。笔者遍查各种史志和文献,通过钩稽、整理,以期能还蜀人师古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正【初识经典】《柳河东集》原名为《柳先生文集》,又称为《河东先生文集》,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集,由他的好友刘禹锡编成。为什么柳宗元的作品集会称为《柳河东集》?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河东人,世人给了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所以他的作品集就叫做《柳河东集》。这本集子一共有四十五卷,外集有两卷,收录柳宗元的全部诗文。在文集前面的  相似文献   

13.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4.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1929~1931年由北平文化学社分上、中、下3册出版,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7册线装本,至此“范注”基本定型。1958年经作者又一次核对订正,人民文学出版社分2册重印,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本子。人们一直以为“范注”由开明书店本到人民文学本的修订工作就是范老本人做的。然而,据王利器回忆,他曾担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重版的责任编辑,在整理过程中,他订补了五百多条注文。笔者从增补、订正、补充、厘正4个方面,对王利器所做的“订补”进行考辨,以期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5.
赵玉芳 《文教资料》2007,(34):79-80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集各本之大成,但错讹在所难免。李善注本《文选》大量注引材料,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书》传至唐初所保存的面貌。本文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语中引用《汉书》的注释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考究同异,辨别是非,希望对《汉书》的校勘整理或《文选》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17.
法藏敦煌本《汉书》之《萧何曹参传》《张良传》及《项籍传》残卷,系隋唐以前的一种《汉书》节钞本遗存。考察敦煌节钞本残卷对《汉书》原篇的内容取舍和文字删节可知:删节者意在提供一种能适应普通读者需求的《汉书》简易文本;敦煌节钞本由删节后保留下来的《汉书》原文缀辑成篇,删节者力求于原书"只删不改",则又为该本文字的可靠性提供了基本保障。敦煌《汉书》节钞本残卷注文皆取自晋灼《汉书集注》,且保存晋灼注文之旧,可证晋灼《集注》乃初唐颜师古《汉书注》主要取资和依据对象之一。作为《汉书》的一种特殊文本形式,敦煌节钞本残卷对于早期《汉书》流传(尤其是隋唐以前在民间的流传)、文本变易、汉晋以来《汉书》注释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及今本《汉书》校订,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戴,字虞臣,唐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人。其诗清丽劲峭,被誉为晚唐之冠,但诗集却不易寻。近年由杨军、戈春源整理的《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唐诗小集》第2辑,以下简称《诗注》),是马戴诗集的第一个注本。该书于有关名物典章、地理沿革等考证精当,所断马戴里贯更独创新见。但因资料缺乏而难于详考等缘故。该书也有一些疏漏,尤其存在于人名注释方面。今就翻检所及,刺取10例,为作补注如次,或许能起一点补苴罅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宋刻本《音注韩文公文集》未撰编刻者姓名,张允亮、傅增湘判定其为祝充校注本。今检此书注文得知,此书应为一不尽出注家名氏之集注本。  相似文献   

20.
《文选》尤刻本是以全帙形式留存至今的最早的李注《文选》版本,在《文选》版本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依据近年问世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在详细比勘其中李注和尤本中的李注异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尤刻本李注不仅正文、注文以及注音部分吸纳了五臣注,而且也汲取了唐代其他众多注家的内容。尤刻本李善注《文选》,实际上是唐代以来在李善注原本的基础上,又采纳诸家注本之长的集大成之书,其间搀杂了唐、宋两代漫长的岁月里学者们校勘《文选》李注的成果。这一性质的成因在于李注本在李善生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的钞本和宋代官学多次组织学者加以校勘,采纳当时存世的各家注本,加上自己的意见,多有改动和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