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2.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  相似文献   

4.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  相似文献   

5.
战国晚期乐正克在《学记》中这样论述过教与学的关系:"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观念同样契合今天的"少教多学"理念。"少教多学"的终极教学效果一定是"高效率、高质量"。  相似文献   

6.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  相似文献   

7.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导”“扶”“放”的“度”,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浅谈启发性教学原则临沧县教师进修学校袁福康“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对启发性教学作了完善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  相似文献   

9.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学记》中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该论述明确地提出了教学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疑为源,以思为根,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贴近学情,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吃准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积极地研究生活现象,学习从生活原型中获得启  相似文献   

11.
正真正的课堂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在中国古代就有所谓"君子之道,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学生学习起来才感到轻快;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  相似文献   

12.
<正>《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体现出古人重视启发式教学:把握启发的时机,抓住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巧于启发引导,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差距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作为  相似文献   

13.
《礼記》中的《学記》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論文。它系统地总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經驗;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其中有些見解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借鉴。最近重读这篇文章,觉得有几句話說得非常透晬,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它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則易;开而弗达则忌。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作者在这里给教师提出了“和、思、易”三个要求,并且阐明了达到三个要求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4.
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基础的。在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就主张实行启发式教学了。《礼记·学记》上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学习,要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鼓励他们自觉地向前,而不要强迫他们顺从;要开导他们积极思维,而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代替学生的思考。新教师往往处于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应让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激发兴趣、提出疑问、顺序设置、启发参与和整合五种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激发兴趣《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  相似文献   

17.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者。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在文学作品的不同文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记>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19.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学作品中的美。在学作品的不同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发现式的教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对于当时教学灌输知识的消极影响与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学记》上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这是指责教师只是注入知识 ,唯重教材的数量与教学进度 ,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以至其天赋才能 ,亦未能充分地发展与发挥。采取发现式的教学 ,在《学记》中 ,也有确切地阐述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 ,可思善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