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的尝试     
本题是我以二进制为题创作的连续三道题中的第三道,从上往下看,白子分别是二进制的8和9。但是这个系列普遍存在双解失题的问题。其中以5、6、7为题创作的题目,光是改作当中令人抓狂的心路历程,都可以写20个图以上……更何况还没能改作成功,现在还是一道半成品……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10,(6):91-92
2009年全国个人赛之前,有一天国少女队的队员们来聂道场下对抗赛,我看到了一盘张瞍和王祥云的实战,提炼出实战图形。我当时觉得这个形状很有趣,就拉着训练室的几个人一起创作出了问题图。创作时间大约是不到30分钟,只能说人多就是力量大。要是30分钟就创作出一道死活题,我觉得每天来10道可是相当舒服的事。  相似文献   

3.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12):85-85
这道题是我刚进大学,接受入学教育时,老师在台上讲到“灵感”这个词的时候,灵感突发创作而成。说起这事的时候忽然发现,我创作的题里,很多都是没事的时候心里随便想一个形状,然后开始心算。大部分时候都能确定下棋形和基本变化,再在棋盘上做扩展。这应该就是我自己的创作方式吧。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2010,(3):180-183
如果问,什么是我最耗尽心智之作?当属本题。创作的时间是三天,而前后检验的时间可说难以估算。我记得有两个礼拜,我的脑子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想起这道题,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来。后来我拿这道题给“聂道场”教练组拆解时,他们大呼:“兴华大哥你太‘躁进’了吧!这题能让人做得‘走火入魔’!”……因为题的空间过大,当天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没得出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1,(23):80-80
对于创作死活题的棋手来说,撞题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今天的这道题就是如此。本题“原创”于2005年,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孙远老师在2000年就已经出过一道一模一样的题目,此外在韩国的某本死活题书上面(应该晚于《鬼手魔手》),我也见到过手法一样的相似题目。所以说,为了题目的创作,需要尽可能地多做题,才能避免这种略显尴尬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围棋天地》2010,(2):83-84
死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一种从外面压缩眼位,另一种是钻入对方的肚子直接杀,两种方法要互相揣摩,灵活掌握。这道题的创作是个偶然,是我不经意间摆的图形,  相似文献   

7.
赵兴华 《围棋天地》2010,(19):96-97
在2009年的11月,我进入了灵感枯竭期。再加上诸事缠身,当时想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创作都变成了很奢侈的事情。有一天孩子对我说,赵老您似乎好久都没创作出死活了,我顿时很无语。我本来还想找些理由,但是又一想,身为老师自然要以身作则。我要求孩子们近乎苛刻,难道到我自己身上就可以松懈了吗?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既然高标准要求孩子,  相似文献   

8.
《围棋天地》2010,(16):80-81
本题非常的经典,是我创作死活至今唯一一道在实战中自然成形的题目,连一个子都未精简,这种概率似乎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取自两个孩子的实战,当时我看到以后先是觉得棋形非常非常有意思,然后就把棋形摆出来想精简一下,形成一道死活,最后的结果是,我发现不需要精简了……这道死活其实不应该说是我的创作,应该说是两位对局者孙权和张琪所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16):78-78
这道题的创作过程是:先摆出一个棋形,确定解题手法之后,再去改进成可以使之成立的棋形。原先还想了很多变化,因无法让这个手段成立,只好忍痛割爱。像这样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手段,实为实战中万万不可轻视的“炸弹”。  相似文献   

10.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24):86-86
本期这道题是我以冒号为题创作的题目。关于上期留下的问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11):94-94
印象中这是我两年多前创作状态不佳时作为调剂而出的小作品。像这种角上硬生生加上好几个不可能正常出现的棋子的题目,我还是不喜欢的。个人认为做死活题就是为了练习实战中出现死活问题时的棋感,而像这种棋型,虽然也可以说有“棋感”存在,终究属于另类的感觉,无法从中借鉴而在实战中加以运用吧。  相似文献   

12.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1,(1):94-94
这道题是早期模仿韩国死活题的时候创作的题目,当然现在的我已经不再于一·一这种奇怪的地方放棋子了。做死活题最基本、也是多数人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说来无非是为了实战中的计算力提高和培养对棋形的感觉;而像这样的题目更多的应该说是少数人的消遣罢,实战中的借鉴价值几乎为零。仅作消遣^_^  相似文献   

13.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10):85-85
在我的创作之中,从实战性和具体的手段两方面综合看来,这道题算是上乘之作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道题是打劫,结果发现下法不成立。失望之时突然灵感一现,找到了真正的正解。除了正解能够净杀白棋外,其他的下法都找不到打劫的结局。这也算得上是本题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吧。  相似文献   

14.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20):82-82
印象中这是我2005年还在聂道的时候出的题目。记得那时我热衷于难题,觉得这道题实在是太简单,要点就在第一感上,没什么意思。不过孟泰龄对此题的评价认为还可以,实战性很强。现在回头再看,我当时对于创作的题目在难度上面的追求超过一切的想法,对我的计算确实有很大帮助;但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有很多觉得简单的题目我当初就直接不管了……  相似文献   

15.
我的尝试     
作为死活题的一种,我对于对杀题的创作确实并不太擅长。本题也是出自我的实战。当然,每个人在创作死活题的时候各有所长。比如就我来说,也许更擅长于封闭型的死活题。换句话来解释的话,就是先将一块棋完全(或几乎完全)围住这样一种类型的死活题。对于出题人而言,特点是相对于验算来说,以先期的计算为主。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节前夕,我在淄博与老画家齐辛民先生相遇。问及现状,他说现在在北京隐居创作,清静得很。我说春节回来吧,他说他对过年没什么特殊的概念,还是在那里多画些画吧,我便忽然感动莫名——画画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真正的艺术是寂寞之道,真正的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苦行僧式的清寂。世事纷扰,艺术家看到的是繁华喧嚣背后的生活本质,这或许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人生吧,当看惯了画坛上那些风云人物的潮起潮  相似文献   

17.
《围棋天地》2010,(21):90-91
这道题对实战形的改动确实是相当大的,不过有些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当你去精简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比较像死活的形状的时候,整体的思路再想往回改就很难了,我想善于创作死活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虽然说和实战形并不相似,不过从题目质量的角度来说,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相似文献   

18.
我的尝试     
本题是我“很久”以前出的题,说是很久,也不过三、四年吧。写这段前文的时候,突然觉得这道题黑棋的下法与下边这道题的解法相互之间有融会贯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李奥兰的中文说得很好,可以说是这个长拳班里拥有最流利中文的留学生——但是仅限口语。因为即使是让他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他都会挠挠头,一面很勉强地拿起笔费力描摹着,一面不停“抱怨”道:“汉字好难写,真的很难写,我非常不爱写汉字。”  相似文献   

20.
日不落     
《当代体育》2010,(11):23-23
纳什赛后说:“我这只眼睛什么都看不到。”“我们还以为靠着我们过去的经验,球队可以做些事情来掌控这个系列赛,但是他们还是击败了我们。”邓肯说道。“总而言之,他们比我们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