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万历年间围棋国手苏之轼(字具瞻、亦瞻)在《弈薮》的“凡例。第一条”中说:“诸谱先着黑白互见,每势要查着则谁先,未免劳神检点,今更一例(律)白先,凡系黑先者,一切换去,亦一捷径法门也”。这说明,到明末围棋还是黑先白先都有,苏之轼为“免劳神”才在他的著作中一律改为白先,“后来棋谱,皆从此脱胎”。围棋真正确定为白先,是在明末。  相似文献   

2.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3.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2006,(7):64-64
据说,人长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可是在古代围棋白黑孰先的问题上,一般棋迷,尽管双耳俱全,听到的声音也只有一个:白棋先走。究其源由,已不可考,但这种概念的覆盖面极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本刊发表了《从白棋先走说起》一文后,许多读者若有所悟,甚或感到受益匪浅。不料很快就响起了另一个声音:《也说白先黑先》,从根本上否定了流传很广的古棋白先的论断。“兼听则明”。希望这两种见解的对话,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围棋在古代朝鲜非常流行,据传说还差点改变朝鲜半岛三国争雄的历史。当然,古代中国和日本人对围棋就更加痴迷。在中国唐朝的时期,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这一次,日本遣唐使团中特意来了一位围棋高手……  相似文献   

6.
忘忧清乐集     
子羽 《围棋天地》2011,(7):103-103
《忘忧清乐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全面、系统的围棋著述,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内容,从围棋理论著述,到对局谱,再到定式、诘棋等无所不包,可谓是集成书之前中国古代围棋大成于一身的煌煌巨著。  相似文献   

7.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8.
围棋     
陈康 《集邮博览》2008,(5):48-49
在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中,棋类是一个主要的项目,有围棋、中国象棋、六博、塞戏、弹棋、双陆棋、打马棋等。其中,围棋是棋类的鼻祖。围棋最早的名字是"弈"或"奕",在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中记载:"围棋谓之弈"。最早见诸于文字是在春秋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到东汉时,"围棋"之名已成书面语。此外,在《孟子》中还记载有"弈秋"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围棋深受人  相似文献   

9.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7):97-102
中国古人言说围棋的方式,不光通过言语与文字,也借助于图像。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以围棋为题材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对这些绘画,美术界与围棋界都缺乏专门的学术研究。围棋史与围棋文化学者,在其著作里,尽管也会配以各种围棋“图画”,成为所谓插图本图书,但这些图往往是文字的附庸、文献的辅助说明材料,而不能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关键词     
《围棋天地》2008,(1):66-67
《中国围棋史》12月16日,成都棋院前院长刘善承先生遗作《中国围棋史》在成都面世。全书共43万字,分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现代围棋三编,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从古至今60盘著名棋谱。  相似文献   

11.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21):100-107
任何一个时代的围棋人对于围棋的认识都是自有其独特的体系的,那些站在现在看去似乎是有些特殊,甚至怪异的存在,其实在相应的时代,都是与当时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相契合的,是当时围棋知识范式的合理产物。本文将从明代棋谱入手,尝试观察和分析当时的中国古代围棋知识范式。  相似文献   

12.
围棋的起源     
刘知青 《围棋天地》2010,(15):104-105
围棋起源于中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围棋起源的时间一定早于文字,否则就应有相应的文字来记录围棋的起源了。现在我们只有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可以参考了。传说中,围棋是中国古代圣王尧舜(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所创造的。西晋张华在《博物志》记载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如果围棋的确是尧舜所创造的,那么现在只留有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那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文字,也就不可能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3.
江志鑫 《围棋天地》2006,(21):72-73
一.末代国手周小松——古代围棋之绝唱 中国古代围棋几千年,水平最高、国手最多、著作最丰时期是清代。在这座高峰的一前一后,各有一个扬州人,在前面的是清初的黄龙士,在后面的是晚清的周小松。  相似文献   

14.
围棋,本是中国古代化中的独特景观,现在日渐成为各国喜闻乐道的化体育活动。通过史料考证,发现围棋的萌芽孕育于中国独具特色的田猎活动之中,其兴衰和主流化的接纳与否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16.
即使是从现代围棋的角度来看,元丈、知得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在此后的二百年间,围棋的布局理论以及定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贴目制”的实施,现代围棋与古代围棋有了质的变化,所以,无法对两者进行直接比较,但是,在古代围棋中,无论是中盘的战斗,还是终  相似文献   

17.
围棋为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历经4千多年的发展,目前围棋已走向“国际化”。围棋的健身价值,在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人的意志。近20年来中国围棋的水平,较之日本、韩国已处于下降趋势,中国爱好围棋的人低于日本、韩国的人口比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围棋项目很有必要,普及围棋,从儿童抓起,从学校抓起,走出一条从学校培养围棋后备人才的新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古代围棋运动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棋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发展充分体现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文化魅力。对古代围棋运动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概述了古代围棋运动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从有利于提高古代人民的生活质量、古代人民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促进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等4个方面对古代围棋运动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以期不断丰富和发展围棋运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谈谈子与目     
区别:子空皆地与唯空是地 围棋规则的两个体系 现今的围棋规则有两大体系,一种是以中国规则为代表的子空皆地的中国数子规则,应氏规则也属于此。中国古代规则还要还棋块,棋块多的一方每多一块要贴给对方1子;另一种是日本、韩国使用的唯空是地的日本比目规则。由于日本在欧美的围棋推广中着力最早最多,因此欧美的围棋规则和术语也出自日本。  相似文献   

20.
余岢 《上海集邮》2013,(4):35-35
琴棋书画,是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其中之"棋",古人专指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行,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东汉桓谭《新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兵法之类。"可见围棋虽归属于艺术、体育,却是研究如何争夺地盘,围死敌人的军训"利器"。"弈"是指下棋,下一切棋类。而那时的人们,称"弈"是专指下围棋,又称"行棋"。又因围棋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