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     
张勋奎 《围棋天地》2006,(23):72-72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当我把围棋棋形中的飞比成夫妻关系时,不知怎么突然想到这句俗语。当然这纯属巧合,我说的飞与俗语中的飞有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复盘     
林纪利 《围棋天地》2008,(16):102-102
围棋下了近二十年,然对围棋也才尚知皮毛。就连日本围棋棋圣藤泽秀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只承认对围棋略知百分之二、三。当然,这是一种谦虚,是一种境界,更是感悟了围棋真谛的人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4.
赵学民 《围棋天地》2006,(11):68-68
围棋起源于中国,已有约4000年历史,是极具东方智慧特质的瑰宝。围棋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群众基础不仅是中国、亚洲,还应是世界性的。要想使围棋这一国粹走向世界,围棋文化的国际化普及工作十分重要。现在,围棋规则的国际化工作正在进行,但是围棋还没有国际化的名称、术语等。笔者作为一名围棋爱好者,深感围棋普及的重要性。既然要普及围棋,不应该只是哪一国的围棋的普及,而应将围棋看成是世界的,等世界认识了围棋,也就认识了东方,认识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西藏,这块围棋相对贫瘠的土地。在2004年,成了西藏围棋的分水岭。在这之前,西藏围棋几乎可以称作“净土”。在这之后,一个曾代表朝阳区参加2002年北京棋文化节和北京市运动会两获团体亚军的5段棋手差不多凭借他的一己之力改变了西藏围棋的落后面貌,他就是西藏围棋的垦荒人——尚涛。尚涛目前是拉萨市棋类协会副会长,西藏围棋冠军。  相似文献   

6.
郭正浩 《围棋天地》2020,(8):105-107
“围棋”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澳大利亚是源于二战期间某报刊的一篇报道,这篇妙文用围棋战略比喻当时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军事部署。据澳大利亚围棋协会副主席内维尔·斯迈尔先生回忆,上世纪40至50年代,围棋就已经在悉尼的日本侨民中颇为风行了。但围棋真正进入澳洲社会是在1961年.第一家围棋俱乐部开设在悉尼,其中的棋友以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为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华人围棋还基本是一片空白。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出国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棋友来到澳洲,才开始在悉尼这片处女地上写下华人围棋的诗行。  相似文献   

7.
绿色的种子     
不知不觉间.韩国在军队实施围棋普及活动已经一年多了.共有十四支部队的一万多名官兵走进军队围棋教室.体会了围棋的三昧境。2009年.即军队围棋普及活动大规模开展的第一年.这一消息就成为了韩国棋院公布的”2009年度+大围棋新闻”之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开局有一套     
李劫六段 《围棋天地》2013,(22):103-105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是关于围棋起源的一种传说。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围棋的教育功能,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巳经认识到了这点。不错,现在的专业围棋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围棋的竞技性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其艺术、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投入其中,使这一古老的国粹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我国围棋向职业化进展之后,与之配合的民办围棋培训在各地就应运而生了。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围棋培训单位中,以文化教育为主,以长期围棋教育为远期目标的北京杏泽围棋学校的诞生开创了围棋发展的崭新之路。学校一诞生就得到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的支持,他断言围棋进入学校才能够真正在民众中扎根;围棋只有进入课堂才能够体现它自在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围棋人才。五岁的北京杏泽围棋学校沿着这一正确的办学路线,不仅在文化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五年来在围棋教学中,也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10.
张晓露 《围棋天地》2010,(20):111-111
近日在北京参加首届国学杯业余围棋大赛,媒体关注的首先是10万元的创纪录奖金,可是相比之下,更为吸引我的是此次大赛突出围棋文化的特点,可以说这是一届最具有围棋文化特色的围棋大赛,没有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所围棋学校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即使是一位九段亲自执教。然而美国的丰云围棋学校,却如沙漠上盛开的花朵一般引人注目。虽然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中国的职业棋手在美国教授棋艺,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独指导的形式。类似训练班形式的围棋培训活动,在此之前有人尝试过,但无法长久,毕竟这是在美国,还是围棋的荒漠。虽然美国围棋人口每年都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却是很慢的,所以当丰云围棋学校能够坚持多年,  相似文献   

12.
围棋在古代朝鲜非常流行,据传说还差点改变朝鲜半岛三国争雄的历史。当然,古代中国和日本人对围棋就更加痴迷。在中国唐朝的时期,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这一次,日本遣唐使团中特意来了一位围棋高手……  相似文献   

13.
棋儿视线     
围棋的普及 下面是白江治彦与渡边惠子的一段对话。 白江:在围棋的普及方面,从欧美回来的你想必也有一些心得吧。 渡边:在欧洲人看来,围棋是一种乐趣,所以愿意沉浸在这种围棋的乐趣中的人也很多。 白江:其中会有些相当积极的人吧。 渡边:是的,通过这些人可以教会他们身边的人下围棋,这样围棋在欧美也可以更快范围更广地普及开来。 白江:在欧美,都有一些什么围棋设施呢? 渡边:那里也有很多象样的围棋机构。也有一定的围棋氛围。在户外,还有如图所示的这样透 明的棋盘,会 吸引很多的对 围棋感兴趣的 孩子们。从这 一点来看,围…  相似文献   

14.
胡煜清 《围棋天地》2020,(9):108-108
2020年3月31日至4月12日,首届中欧围棋擂台赛在弈客围棋网进行,这是一项由中国围棋协会、欧洲围棋联盟共同主办的国际网络赛事。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借助围棋适于在网络开展的有利条件,中国围棋协会开启了非聚集型网络围棋运动新模式.同时中欧围棋擂台赛也是中国与欧洲首次以团体擂台赛形式进行对抗,最终结果孰胜孰负,欧洲棋手的实力究竟如何,受到了世界各国围棋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围棋的起源和传播围棋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关于围棋的起源有如下说法 :其一“尧舜说” ,此说尚未可信。其二“春秋以前说” ,由于围棋最早见于春秋文献《左传》中“弈”的记载 ,认为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围棋。一般认为 ,围棋诞生于西周。公元前7世纪前后 ,作为游戏的围棋出现了。春秋晚期 ,孔子第一次指出了围棋有益于人的修养和智力。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知名的围棋手弈秋。汉魏之际 ,出现了最早的围棋专著。东汉班固的《弈旨》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一部围棋专著。围棋的最后定型是在南北朝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围…  相似文献   

16.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5,(23):95-95
围棋的社会定位 看完《韩国围棋的忧思》一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韩国作为围棋强国,能居安思危,放眼未来,让人震撼。振兴中国围棋,应该是政府、社会、棋手共同的责任,就目前而言,首先应该明确围棋的社会定位:围棋应该是一项群众性的智力运动,而不仅仅是职业棋手谋生的手段。实现这一定位,就需要围棋运动主管部门发挥作用,在更多的普通城市甚至是乡镇开展围棋普及活动;要发挥二、三线棋手的作用,大力培养围棋教师,使他们成为基层地区围棋普及的主力军;制作围棋入门类电视教学片,  相似文献   

17.
线上时期     
由于抗击疫情的关系,这两个月的围棋活动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线上时期。应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围棋赛事在疫情期间不能在线下举办,围棋机构线下培训也早早被叫停,恢复时期尚无定论,连棋友间相约手谈一盘,也因为保证健康安全而成为了奢望。这一切对围棋而言似乎进入了寒冬,好在这个冬季渐渐地有了春意,线上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棋迷不再无聊,棋手不再担心没棋下,围棋工作者也忙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8.
老人与小草     
子丑 《围棋天地》2008,(22):97-97
一百年前的1908年,美国人亚瑟·史密斯(Arthur Smith)自费出版了一本英文围棋书籍《围棋:日本的国技》。这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英文围棋书籍,其名称本身就在传达着一个千真万确的信息:从一开始,西方人对围棋的认知就带上了鲜明的日本烙印,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误会。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13,(16):22-26
2013年全国围棋定段赛日前在江苏扬州结束,又一批冲段少年成功跨进职业门槛。未来数年,或许新的世界冠军就会从这一批棋手中诞生。在他们化茧成蝶,成为职业棋手的那一刻,有必要见证他们不俗的实力,为此,我们特约杭州围棋研究会、野狐围棋研究会以及聂葛围棋道场分别讲评一下各自所属定段棋手的对局,供读者朋友欣赏。  相似文献   

20.
刘建峰 《围棋天地》2006,(14):74-74
提起河南洛阳围棋,全国闻名,大家都知道这要归功于已故的河南围棋的老前辈——陈岱老师。可另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老园丁也曾为洛阳围棋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俞兆昌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