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研究视角,通过调研辽宁省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发现其在传承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类分析,提出有效的传承方式,以改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建立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宣传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切实提高全民族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程度,将民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颜峰 《文化学刊》2011,(6):116-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传播或言传身教等非物质形式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一起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厦。目前,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难以为继地步。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当代人的职责,更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围绕成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开发的价值、问题和策略,阐述应用3D打印技术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特色体育项目,具有该民族或群体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些内涵和价值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完全人格"和落实"立德树人"。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高校应承担起传承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责任。在传承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身专业特色,选择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避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化传承。高校还应建立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团队,并与地方政府合作,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与流畅性传承。  相似文献   

6.
红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变迁,作为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中华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文化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红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传承和发展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该文研究总结出红拳的发展历程、特色和价值,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梳理出红拳所面临的发展现状和传承困境。在新媒体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红拳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开发路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性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1,(1):128-133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建设,应该坚持认定制度与申报制度相结合,注意关注传承人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支持对民间信仰及其习俗的传承,并特别重视传承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丽丹 《文化学刊》2010,(5):170-175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后劲缺乏的现实困境,其根源在于保护主体的错位和缺位,即俗民自主、自愿、有效参与保护不足,没有形成俗民自我创造、自我传承、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自组织保护机制,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设计和实践对此缺少应有的关注。引入自组织理论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行检视,对俗民自组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组织保护机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合理、可行的分析框架和进路选择。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肖瑜 《文化学刊》2010,(1):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七大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不同的保护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厂回族自治县景泰蓝制作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针对大厂景泰蓝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能为保护我国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世代留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物质形态表现下的智慧、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论述,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13.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响应国家号召,通过记录常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了解其发展过程与传承现状,分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  相似文献   

14.
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及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进一步认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进行了整体梳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联系时代发展现状提升顶层设计更新保护理念、完善法律体系、出台多元扶持政策的工作思路及对策,以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它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世代间的智慧累积与创新实践。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银饰制作技艺,就是这样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唯美形态、复杂工艺和富含象征意义的设计,引领我们探索水族人民的历史轨迹、社会规范以及美学观念。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人口流动、知识更新的增速,全球经济加快一体化。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舍弃、破坏、失传甚至消亡的危机。本文将以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的银饰制作技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呈现其在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前,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误区。作为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度包装与改编的负面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将以金湖秧歌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与改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误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李荣启 《文化学刊》2012,(5):117-122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生产性保护,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工作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审慎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走正确的生产性保护之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好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努力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科学开展教育传承,使传承工作更加符合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规律,更加科学、有序、深入地向前推进。只有做好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保护、扶持工作,使传承人能够充分履行责任、发挥作用,同时着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传承机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